东源县深入开展“三个年”行动
以实招实干推动又快又稳发展
■河源东源高新区智能制造集聚区 杨坚 摄
■顺天镇“诗画田园”示范带春色迷人,吸引了众多游客踏春赏花。黄赞福 摄
核心提示
基于东源县独特的区位优势、扎实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委对东源寄予厚望,要求东源坚持“快”字当头、“稳”字为基,实现又快又稳发展,当好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的主力军。如何实现“又快又稳”发展,这是东源县委、县政府要完成的课题、交好的答卷。
奋进新征程,吹响冲锋号。23日,东源召开“三个年”行动动员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市委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和“七大行动”部署要求,明确“三个年”行动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工作要求和作战路线图,吹响了“三个年”行动集结号。
会议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政治担当,坚决落实好市委各项工作要求,聚焦“三个年”行动,全力以赴抓好“双统筹”、坚决夺取“双胜利”,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上、体现在业绩成效上,努力把“两难”变为“两全”,全力当好主力军,为全市经济稳增长作贡献,以“三个年”行动的实际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策划:李成东 张小龙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目标措施
1
开展“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年”行动 “五箭并发”以乡村振兴大突破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牢牢端稳“粮食饭碗”。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新一轮垦造水田行动,确保到今年底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全年完成新垦水田不少于1500亩。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实推进12个种业基地建设,完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乡村“造血”能力。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总抓手,突出三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引领示范作用,谋划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和省级丝苗米产业园,支持配合市级油茶产业带项目建设,高水平打造“一县多园、一镇多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持续提升上莞仙湖茶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地制宜发展新业态,构建“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把资金更多投入到有“造血”功能的项目上,全面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逐步把小农户纳入农业现代化体系,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形成乡村振兴闭环。
大力提升“乡村颜值”。重点打造“东江画廊”(仙塘、义合段)示范带和升级顺天“诗画田园”示范带。东江画廊示范带要力争年底前全面完成风景道、沿线人居环境提升、研学基地建设、沿线农业产业整合等项目工程;诗画田园示范带力争年底前全面升级完成,打造东西走向、横跨三镇的示范带。串珠成链、整体提升,把示范带沿线各类优势资源集聚起来,着力打造一批示范性强,经验模式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镇村,打造成既是风貌带,又是产业带、经济带。
巩固深化“干净整洁”。严格实施《东源县村庄干净整洁提升行动方案》,以乡镇为主体,以行政村为基础,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先整治、后提升,滚动建设一批又一批干净整洁有序村庄。通过督查考评、常态化督战督导、委托第三方评估等措施,全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加大督查问责力度,对工作开展有力、整治效果好的镇、村,在相关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及奖励,力争今年底全县所有村庄都达到干净整洁村以上标准。
持续攻坚“多项重点”。全力做好省2021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迎检工作,确保以扎实的工作实绩高标准、高质量通过本次考核。做好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参赛工作,推动县、镇、村三级全员动员、全体参与、全面行动,高标准、高要求备赛迎赛,力争取得优异成绩。严格做好乡村振兴项目入库和资金监管,确保项目资金经得起审计。
2
开展“工业倍增升级攻坚年”行动 “四措并举”以工业经济大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大跨越
推动平台建设扩容提质。聚焦“扩容”铺开平台,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园开发建设,力争成功创建先进材料(硬质合金)省级特色产业园;全面完成盐东物流园建设;加快谋划徐洞发展区2平方公里水产业及食品加工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力争年底前基本完成县工业园三期1平方公里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蓝口硅产业园年底前完成征地拆迁13万平方米以上。聚焦“提质”优化平台,计划投入3亿元资金推进县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出台支持县工业园商贸业发展政策,引进服务项目落户园区,推动园区建设从2.0版本(生产)向3.0版本(生产+城市配套)迈进。聚焦“整治”提升平台,推进土地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力争今年上半年完成新增县工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83万平方米以上、全年完成96万平方米以上;力争盘活工业用地6.5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清退僵尸企业3家以上;建立并规范园区企业准入机制,提升园区土地的“亩产效益”。
推动产业集群提升能级。围绕打造“3+2+N”产业集群,做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以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目标,力争年内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项目7个、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6个,全年实现产业(含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超20亿元。做强先进材料产业,促进先进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富马硬质合金升级精密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平台,力争全年引进先进材料项目3个以上,全年实现产值超60亿元。做实水经济及预制菜产业,以保护水环境、发展水经济、打响水品牌、做足水文章为主攻方向,在徐洞工业园谋划打造水经济及食品加工(预制菜)产业园,力争全年引进水经济企业2个以上,引进食品饮料上下游企业、预制菜产业项目2个以上,力争全年实现水经济产业产值超1.5亿元。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力争年内引进新能源项目2个以上。
推动招商选资精准高效。精准锁定招商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构建关联“左右”和供需“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有针对性地对接央企国企、国内500强、上市公司,实施定点精准招商;完善落实招商联席会议机制,严格项目遴选。精准创新招商方式,发挥招商小分队驻深优势,深化以商招商,定期开展系列经贸活动;打好“乡亲牌”“亲情牌”,引导东源外出乡贤回乡投资创业,进一步激活招商引资“葡萄串”效应;围绕龙头企业需求,拓宽以商招商、点对点招商、产业链招商渠道,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优质工业项目20个以上。精准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实施首席服务员制度,严格落实《东源县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企业问题清单推进机制;用好招工扶持政策,力争全年在县内培育2至3家优质劳务公司,帮助企业解决新增用工人数2000人以上;组建减税降费工作专班,确保减税降费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力争全年已签约项目开工建设29个以上、新增竣工投产项目30个以上。
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升级。深化科技赋能产业,强化科技人才引育体系、创新成果转化链条和创新主体培育,力争全年新增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高级职称人才不少于40人,新增高企7家以上、市级以上研发机构6家以上,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以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全年推动15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改、10家以上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3家以上传统资源型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打造“产业经济大脑”,高质量做好“东源工业园产业经济大脑”规划设计与平台开发工作,力争下半年顺利实施落实。
3
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建设年”行动 “三方面发力”以能力大锻造形成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从学习培训方面发力。开展“大学习提能”行动,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根本、政策法规学习作为关键、业务知识学习作为重点,着力锻造一支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高素质“先锋队”。开展“大培训蓄能”行动,找准干部能力短板弱项,科学制定个性化干部培训方案,广泛推行“线上+线下”“课堂+实践”等培训模式,把学习教育培训表现与成效作为评议党员、选拔任用、评先评优、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着力提升干部培训的科学性、精准性、实效性。
从实践锻炼方面发力。开展“大调研聚能”行动,着力在加强调查研究、强化科学思维、增强为民意识上下功夫,践行“一线工作法”,不断提升干部的改革创新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为民服务能力。开展“大练兵赋能”行动,深入实施业务大练兵、实践大练兵、基层大练兵,严格落实重要岗位轮岗制和任前考试上岗制,建立健全干部跟班学习制度,选派优秀干部到发达地区、对标单位、上级业务部门跟班学习,遴选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锤炼、项目一线磨炼、维稳一线锻炼、急难险重岗位考验。开展“大比武增能”行动,积极开展3个大比武活动,建立“金扫帚、黑扫帚”机制,引导干部在工作中比质量、比速度、比效能,营造“比学赶超、提升效能、助推发展”的浓厚氛围。
从监督问效方面发力。开展“大督查激能”行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统筹协调、重心下移、精准高效”的督查问责机制,加快建立抓督查促落实负面清单;建立健全科学考察识别干部机制,注重在一线工作中选拔任用干部,以鲜明的用人导向调动干部积极性;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让党员干部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
工作保障
完善工作机制 确保“三个年”行动顺利高效推进
目标确定后,关键在抓落实。东源强化“三个年”行动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执行总指挥的“三个年”行动指挥部,并成立工作专班抓好统筹谋划和组织实施。建立闭环机制,要求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三个年”行动方案内容,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倒排工期抓推进、挂图作战抓进度,有效形成任务明晰、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确保高质量完成“三个年”行动。强化督查督办,跟踪倒逼工作责任落实,推动各项工作“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确保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强化作风保障,突出 “快”“敢”“实”,树立“真抓实干、力求实效”的导向,让“担当作为、激情干事”成为东源发展最强音,用实际行动干出东源发展加速度,确保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用业绩体现“三个年”行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