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多措并举抓实抓细粮食生产工作
守牢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 旋耕机备耕现场。2月28日下午,全市春季农业生产暨农机闹春耕现场会在东源县船塘镇小水村召开。
■位于东源县柳城镇的东源万亩智慧水稻农场示范点已完成早稻育秧工作
编者按: 缘于东源县独特的区位优势、扎实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委、市政府要求东源坚持“快”字当头,实现又快又稳发展,示范、引领全市经济加快发展。
接下来,东源县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快”字当头、“稳”字为基,把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市委提出的“七大行动”与东源制定的“八大重点任务”(民生品质提升、工业倍增升级、“两山”转化增效、环境优化提升、乡村全面振兴、组团协调共进、科技创新赋能、社会和谐稳定)有机结合,以开展“三个年”行动(工业倍增升级攻坚年、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年与干部能力提升建设年)为总抓手,实行挂图作战,奋力推动东源实现一年一变样、五年大跨越,奋力当好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的主力军。
本报从今日开始推出“聚焦东源县开展‘三个年’行动”系列报道,聚焦东源县开展“三个年”行动的新思路、新举措与新成效,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保障粮食安全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近年来,东源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制定出台了《东源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补措施实施方案》《东源县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强化组织、政策、资金、技术保障,全面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力整治撂荒耕地,防止“非粮化”,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守牢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东源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该县粮食播种面积达38.08万亩、产量达15.38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约35.09万亩、产量14.69万吨,实现了粮食产量稳中有增的目标,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任务。
强化组织保障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为确保粮食安全,东源县成立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党政分管领导任执行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统筹推进全县粮食生产各项工作。
该县还建立了县、镇、村、村民小组“四级田长制”,各级“田长”分别由县、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民小组组长担任,并明确各级“田长”的职责。下级“田长”向上级“田长”负责,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为落实粮食生产任务的第一责任人,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同时,该县对各级“田长”履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通报,将检查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等重要依据。对工作尽职尽责、认真负责、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耕地保护任务未完成、“田长制”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将依法依规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
近日,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到船塘镇小水村调研春耕备耕、粮食安全有关工作时强调,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统筹抓好耕地保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春耕备耕等重点工作,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高质量完成今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强化政策保障
鼓励发展粮食集约化生产
位于东源县船塘镇的东源县勇华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集优质丝苗稻种植、加工与销售的民营企业,目前拥有日烘干量88吨的稻谷烘干设备和日加工能力达60吨的大米生产线。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科创中心”的模式,种植水稻1000多亩,年产优质丝苗米900吨,产品畅销广州、深圳、佛山等地,是东源县粮食储备公司的供应商之一。
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为鼓励粮食集约化生产,东源县出台了《东源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补措施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以奖代补形式,鼓励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引导农村流转土地支撑粮食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土地合理集约利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位于灯塔镇的马铃薯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目前3500平方米的气雾栽培、无土栽培大棚已搭建完毕,每年可培育微型薯540万粒。马铃薯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是东源县全力建设的12个种业基地之一。
近年来,东源县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提升品种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障、依法治理“四大能力”,积极推动全县种业发展提质增效。目前,该县正在着力打造蓝莓、板栗、茶叶、生猪、水产、马铃薯、肉鸽、油茶、蔬菜、山桐子、肉鸡、肉鹅等12个种业基地,其中蓝莓、茶叶、生猪、油茶、马铃薯、板栗等6个种业基地已建成,正在开展繁育工作,肉鸽育种基地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资金保障 强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东源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东源县投入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各类资金约711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约2077万元,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5.8万亩,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为全县粮食产量实现稳中有增目标作出了贡献。
为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该县将整治耕地撂荒工作纳入各级“田长”的工作职责,建立全面排查机制,落实奖罚措施,强力整治耕地撂荒问题。该县要求,各乡镇每年要对辖区内耕地撂荒情况开展拉网式排查,不留死角;要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实行“一田一册”,责任到人、挂图作战,复耕一块、核销一块。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优先考虑水稻种植,客观原因导致无法种植水稻的要种植其它粮食作物,不得“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同时,对已完成复耕复种的耕地要做好长期耕作、管理计划,要对群众加强宣传动员,积极与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合作,避免再度撂荒。
目前,东源县有耕地总面积42.38万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26.3万亩、垦造水田面积0.79万亩,不实耕地整改面积2.04万亩,2021年撂荒耕地复耕复种5.8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30万亩。
强化科技保障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
2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率专家团队到东源县柳城镇,考察指导万亩智慧水稻农场示范点春耕工作,围绕种子、用水、用地、用肥、用药、烘干中心建设和无人农场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为农场春耕工作“把脉问诊”。
为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东源县与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农业高精尖人才,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推广良种良法。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院校成立粮食生产技术服务队,为东源的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现场或在线指导、诊断、答疑和线上培训等远程技术服务,推进粮食生产全流程机械化,重点提高水稻(旱粮)机插(种)和机收率。
罗锡文专家团队是与东源县农业村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专家团队之一,协助柳城镇建设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基地,主要为基地提供丝苗香米增香增产关键技术、智能化精量旱播技术、工厂化育秧、插秧技术、智能化田间管理技术等技术支持。
去年,柳城镇流转上坝村、下坝村东江边上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3700亩,引进东源县国资委控股下属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丝苗米产业,着力打造万亩智慧水稻农场。该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合作,推进农机、农技、农艺完美结合,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接下来,该公司将着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和掌握关键技术、关键环节的全链条综合服务体,示范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优质丝苗米产业。
近年来,东源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针对该县的气候、土壤等实际情况,选择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优良品种进行全面推广种植,全县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同时,东源县不断加强小型农机具推广应用,优先落实粮食生产机械购机补贴,提高粮食生产全流程机械化水平。目前,该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73万千瓦,其中拖拉机3289台、联合收割机541台、插秧机25台,水稻机耕率达95.8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24%,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
今年,东源县将着力补齐粮食烘干短板,确保全县日稻谷烘干量达到162吨。该县要求各镇支持粮食烘干设施建设,优先协调解决粮食烘干库棚用地难、农业用电及变压设备不足等问题,落实提供初级市场的粮食烘干用电享受农业生产电价等政策。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抓好春耕生产,全年农业工作就有了主动权。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生产的关键时期,东源县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做好春播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和农机具检修调度工作,保障春耕生产所需。深入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违规行为。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加强农资供应调度,建立乡村应急配送机制,推进放心农资进村到户。充分发挥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农机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农业技术人员要多奔田头、多访大户,广泛开展送技术、送信息、送政策、送法规、送农资等“五送”服务,上门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及时为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全力保障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坚决打好春耕备耕第一仗。
■ 策划:李成东 张小龙 曾科
■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田清秀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吴斯思 邱劲泽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张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