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积极探索“联建共管”模式
激活库区流动党员“内动力”
■2021年4月11日,半江镇半江村党总支在河源市区举行流动党员学习会,该镇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动员广大流动党员为家乡振兴发展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黄巧
“经常能在市区参加各种各样的组织生活,也能在市区流动票箱投票行使表决权,很开心,不用再舟车劳顿跑回村里了……”这是东源县库区镇(即锡场、新回龙、半江3个镇)不少在市区务工流动党员的心声。
为保障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引导他们“流有所为”,近年来,东源县积极探索库区流动党员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联建共管”新路子,在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教育培训、关爱帮扶、权益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成立库区流动党支部、组建流动志愿服务队等方式,把流动党员变成一面面“流动的红旗”。
流动不流失:
“隐形党员”主动亮身份
“我叫黄云彪,新回龙镇东星村人,在市区承接安装水电工作,1990年入的党”“我叫古洪涛,半江镇左拔村人,在市区经营灯饰生意,入党14年了”……东源县库区流动党支部发出党员“集结令”后,商户中的流动党员纷纷亮明身份。“以前回村里过组织生活,来回路上就要花费4个多小时,现在方便多了。”锡场镇水库村谢义军说。
为破解流动党员联系难、管理难等问题,东源县积极做好流动党员调查摸底工作,在全面了解库区流动党员大多在河源市区务工的实际后,创新组织管理体系,统筹100多万元专项资金在市区成立3个库区流动党支部,通过“四访三找两联一册”(网络访、上门访、电话访、信息访;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员;一名村党支部党员联系三名流动党员、一名镇机关党支部党员联系三名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员花名册)工作机制,全面摸排3419名流动党员,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库,建立动态“跟踪式”管理台账,确保流动党员管理“不断线、不漏档”。
走读不走样:
构建“线上+线下”
学习宣传平台
“流动党支部党员的学习时间不好把握,我们就建个微信群,征求大家的意见,灵活调整时间。”锡场镇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俞映波说。
为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东源县打造了一站式、开放型综合服务阵地,成立便民服务中心,为流动党员提供娱乐休闲、政策咨询、教育培训、创业就业指导等多元服务。依托微信群、学习强国、“党建为村”平台等媒介,建立流动党员“云上党支部”,开设“指尖课堂”,通过“实体+云端”“集中送学+在家自学”等方式,及时将支部的组织生活、会议决策结果等信息内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章党规等学习资料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方便流动党员灵活自主学习。目前,库区流动党员党支部累计传达最新党建资讯、学习素材、家乡动态等内容500余条,举办专题讲座、党课32场,帮助约1100名流动党员就近参加组织生活、接受教育管理、享受组织服务。
离乡不离党:
变“流动”为“融入”
“作为一名流动党员,能为家乡作贡献,我打心眼里高兴。”郭东林是半江镇积洞村人,由于长期在外经商,成了流动党员。疫情防控期间,他为家乡捐赠了一批防疫物资,价值2万元。许多流动党员都与郭东林一样,积极发挥党员作用,亮党徽、当先锋,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助困帮扶等活动8场500人次,办好事实事600余件。
“我是2012年入的党,近年来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越来越好,我也想为乡亲们做点实事,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2021年村(社区)换届新当选为半江镇西溪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肖力祥,是东源县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筑牢基层党组织堡垒、夯实乡村振兴根基的一个成功案例。据统计,全县共推动200余名优秀流动党员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和后备干部队伍,邀请25名外出经商创业流动党员回乡投资创办项目18个,有效吸引了人才、技术、资金的回流,确保“流而有为”。
缺位不缺爱:
征集“微心愿”确保“流而有爱”
“长年在外面跑,平时家乡组织的活动很难得有机会参加,这次一回来,组织上就召集我们进行座谈,还是家里最温暖啊。”新回龙镇立溪村流动党员叶环彪高兴地说。
党员行千里,组织一线牵。库区镇党委利用清明、国庆、春节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契机,组织各村党支部及时召开返乡流动党员座谈会、茶话会等,向返乡流动党员逐一讲解上一阶段的工作情况、村情村貌的发展变化、村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等重要工作,倾听他们远离家乡在外的工作、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流动党员们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对家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近年来,共征集流动党员微心愿、意见建议800余条,帮助解决流动党员家中“急难愁盼”问题500余个,让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赢得他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