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东源全力提升河源东源高新区承接产业能力

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标杆

2021-12-29 10:23:45 来源:河源日报

262770c38216138a3873fde3bcf15d43_1229007_001_01_s.jpg

■乐维机械生产车间

b145c400e20d9e52d6c3a92a315ca3a8_1229007_001_02_s.jpg

■河源东源高新区智能制造集聚区。目前,园区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已形成规模。

核心提示

奋战工业倍增升级,园区建设是主战场。今年以来,东源在深圳市盐田区一如既往地倾情倾力帮扶下,以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批复文件定名为河源东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河源东源高新区)为新起点,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六个抓”工作部署和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的战略决策,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和“三重”(重点项目、重大任务和重要改革)工作集中攻坚行动为抓手,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采取系列措施推动园区建设提质增效,以平台承载大发展、以项目推动大跨越、以集群撑起大产业,为东源加快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标杆注入了强劲动能和可持续发展后劲。

走进河源东源高新区蝴蝶岭工业园,让人耳目一新:园区道路“三化”(亮化、绿化与美化)格外亮丽,文体广场设施一应俱全,新开业的百佳乐购物广场热闹非凡……特别是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在建工业项目和一个个开足马力生产的企业车间,让人感受到了东源产业发展春潮涌动的浓郁气息。

河源东源高新区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园区成功引进晟源永磁等“双区”优质工业项目24个,合同投资总额超66亿元。预计今年,园区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54.1亿元,同比增长16.5%;入库税收6.64亿元,同比增长13.5%。预计到今年底,全县有规上工业企业108家,规上工业增加值达50亿元、年均增长9%;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55家,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1%,三产结构从2016年的17.3:40.1:42.6调整为16.8:34.6:48.6,奋战工业倍增升级打造“3+2+N”(3指重点发展以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农业与食品为主导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2指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为重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N指持续发展新型环保建设、循环经济产业等优势传统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升级版正在加快构建。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之年,东源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握机遇、抢抓先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河源东源高新区作为产业发展主战场与主阵地,致力提升园区承接“双区”产业能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有含金量的工业经济发展成绩单。

实施提质增效工程 提升承载能力

总规划用地面积40平方公里的河源东源高新区是东源工业经济的主战场,承担着挑起东源工业经济大梁的重任。

东源面对园区用地不足、公共服务配套不齐全等问题,实行园区环境整治提升与用地整治提升“双管齐下”,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谋划“设施提标、产业提级、服务提质”行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学史力行·我为园区换新颜”主题活动,对园区的安全、卫生、“三化”、文体广场等进行全面整治提升,为企业打造了一个治安好、卫生优、环境美的创业与生活环境;同时以用地整治提升为契机,通过综合施策,加速土地存量资源盘活利用,补园区活力区的 “短板”,对森兴制衣公司的闲置地块引进百佳乐超市打造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小型商业综合体,既解决了园区低效用地的闲置问题,又解决了园区商业配套不足的问题,满足了企业员工购物的需求,同时,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政府收购、新建厂房招租、引进合作伙伴和以企招企等方式盘活产业用地。目前,园区已完成第一年用地整治提升任务的124.51%,面积684.78亩。

东源坚持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两手抓,加快智能制造集聚区、盐东现代物流园和先进材料产业园建设,打造优质的“双区”产业承接平台。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的盐东现代物流园,目前首期开发建设的1805亩已完成“三通一平”工程,落户园区的林安物流等26个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不久将成为服务河源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区和粤北、赣南地区的物流中心枢纽。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的先进材料产业园“三通一平”工程建设正在加班加点推进,并以富马硬质合金企业为依托引进了一批上中下游先进材料产业企业,这一荒山野岭之地即将成为拉动东源GDP增长极的先进材料产业新城。通过“腾笼换鸟”“提质升档”,园区承接产业能力与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招商选资工作在逆势下实现破冰开新局。

东源为进一步加快产业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出台《东源县工业园区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促进部门协作配合,增强工作合力,强化园区发展要素保障。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打造特色园区

总投资13亿元的广东晟源永磁材料项目于今年8月正式入驻东源县先进材料产业园。据悉,项目分两期建设,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平均营业收入 24.68亿元,年利税总额4.08亿元,年净利润 2.51 亿元。

广东晟源永磁材料项目入驻东源,是东源依托先进材料产业园开展主导产业招商,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目前,东源县先进材料产业园已签约落户项目有富马硬质合金等硬质合金产业链项目8个及惠集特种装备等项目,初步形成了以富马硬质合金为龙头的先进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标杆之基。围绕打造成为东源都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引领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新平台和“粤东西北地区特色园区”的定位要求,东源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在项目,项目引进在招商。东源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创新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商会招商、顶格招商等方式,成功举办了河源市2021年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活动(东源分会场)等系列经贸活动,引进了一批主导产业项目、推动了一批签约项目开工、加快了一批在建项目投产,这些项目涵盖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汽车零部件等工业领域,成为东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增长极”。

目前,河源东源高新区入园企业237家,其中已投产192家、在建38家、筹建7家;规上企业6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上市企业1家。 其中有电子信息项目22个、智能制造项目21个、先进材料项目17个,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已形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源在大力发展上述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溢出的新特点,进一步明确以工业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现代物流等行业为突破口开展招商,实现与河源国家高新区的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东源实际的现代产业发展之路。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 推动产业提质

入驻东源智电科技孵化器的河源市忆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科技企业,其研发生产的AI智能语音翻译机系统及智能穿戴系统热销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订单接踵而来,产品供不应求。据悉,该公司原在深圳市,在今年8月底整体搬迁到东源,目前企业月产值已突破500万元,是一家“高颜值”的“微企业”。

河源市忆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下称研究院)成功引进、孵化的其中一家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专精特新”“微企业”。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东源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共建县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研究院采取引进和孵化相结合,发挥广东工业大学学科优势,解决东源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人才需求问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研究院的东源智电科技孵化器有孵化面积5200平方米,入孵企业90家,在孵企业55家,已孵化成功的企业1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家),构建起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育成体系。研究院及东源智电科技孵化器先后获评 “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等荣誉,已成为引领东源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新引擎。

河源东源高新区依托研究院,深入推进高企“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计划,科技创新交出了一份可喜的成绩单:预计今年全县高企总量将从34家增至50家,增幅47%;指导旗滨节能成功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富马创建全市首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达孚电子等45家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工作。目前,园区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总量达81家;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博士工作站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创新型企业1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市级各1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以上。

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东源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三重”工作中,涉及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牵头负责的项目有25个,是承担“三重”工作最多的部门之一。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为更好地服务企业项目,把服务企业项目的“最后一米”变成“零距离”。今年12月6日,园区“零距离”服务企业工作站正式在盐东现代物流园挂牌运作,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派出工作人员值守办公。至此,盐东现代物流园内的企业办理业务、咨询政策或反映问题再也不用跑到2公里远的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服务窗口去了。此举是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打造服务企业“升级版”,推行关口前移、下沉服务企业的又一创新之举。

优化投资环境,提供更好服务,关键在人、在机制。东源对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管理体制进行优化,深化园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机构职能调整为县政府的派出行政机构(正科级),加挂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牌子,内设立东源县工业园企业服务中心,实现县级管理事项全部在园区内办结,保证了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人员、编制与机制“三落实”。

今年以来,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深入开展“学史力行·我为企业办实事”主题活动,制定“面对面”“零距离”工作机制,实行“一企一群”,出台服务企业“二十条”“十不准” “十必须”等规定,为服务企业工作立规矩、划红线, “面对面”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活动期间,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为园区35家在建企业办理“四证”36宗,为企业协调县直职能部门办理各类事项业务99宗;为园区18家新动工项目办理临时用水等90宗,为新开工项目协调办理动工前期准备工作等各类事项70宗;协调解决企业员工子女读书等各类问题100多宗;走访企业38家,对企业反映的214个问题建立一企一册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现在投产,除了办理营业执照一定要本人(法人)到场外,其它证照都是项目首席服务员、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陈桂辉帮忙办理的。”乐维机械董事长李德浩说,首席服务员制度为企业省去了许多“跑腿”之事。

李德浩的话说出了许多企业的心声。为更好优质服务企业,东源实行工业投资项目首席服务员制度,由发改等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轮岗担任首席服务员,每一个入园项目指定一名首席服务员,从项目签约、交地、办证、动工、投产到达产,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全方位、全过程、零距离”的专业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工业项目落地难、落地慢的难题,加快了一批签约项目在最短时间内履约落地。

面对近期多个地区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网格员每日走访联系直联企业,宣传疫情动态、最新疫情风险等级和防疫措施,严格落实疫情防控“零报告”制度,确保有关防控信息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园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便园区企业员工办理摩托车驾驶证等业务,把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联合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开展摩托车“送考下企业”服务活动,企业员工对便民、惠民“送考”上门服务给予高度好评。

东源为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提高园区经济效益,最大限度让利企业,拟出台《关于支持东源县工业园区老企业激发新活力实施方案》,采取财政激励政策支持推动工业企业扩大产能、提升用地产出水平和企业上下游配套内循环,这一利好政策有望近期实施。

■策划:李成东 张小龙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