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东源:“五治相融”为创新社会治理提效赋能

2021-12-15 10:55:41 来源:河源日报

927c90707d9e8f8da7df3135d7684394_1215005_001_01_s.jpg

cbd06563e51dfb2ebbeef397e10e391e_1215005_001_02_s.jpg

a5b8ef7cc4a0d4816d0243c73f150dc3_1215005_001_03_s.jpg

核心提示

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近几年来,东源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主线,通过构筑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创新社会治理提效赋能,打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调节和群众参与的“中阻梗”,切实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打造了偏远山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和实现善治善为“东源样本”。

坚持政治引领 凝聚“核心引擎”

如何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东源县委、县政府在新时代做好社会治理的一个新课题与一张新答卷。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东源县坚持政治引领,将党的领导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前提与有力保障,创新性提出“干部直联四个组团”工作模式,提高社会治理的统筹层级,扩大统筹的覆盖面。按照东部资源经济、西部生态旅游、南部都市经济和北部现代农业四个类型,将全县21个乡镇286个村(社区)划分为“四个组团”,实行县四套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和县直单位领导干部分别挂团、挂镇、挂村的“三级包片”制度,大力推行百名科级干部直达基层一线、直面困难群体、直奔项目现场的“直联”制度,统筹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扫黑除恶、普法宣传等工作,将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

据悉,2020年以来,东源县286名直联干部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决胜全面小康重点任务百日攻坚战、城乡建设百日大会战、党史学习教育推进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战、“三重”(重点项目、重大任务和重要改革)工作集中攻坚行动等大战大考中大显身手,推动了一批国计民生项目开工建设、在建项目加快推进或建成投产,为群众解决了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打造了一批党建示范点、示范项目和省级“一村一品”建设项目,成为东源县创新社会治理、将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

夯实自治基础 激发“内生动力”

走进双江镇桥头村,不仅能看到一幅生态优美、环境整洁、配套齐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而且能感受到健康向上、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浓郁文明气息。

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全国文明村”的桥头村,是东源在推进自治强基工程,创新社会治理为人民、靠人民,治理成果人民共享实践中打造的其中一个范本与样板。

东源在推进自治强基工程中,坚持把服务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建民主法治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四议两公开”、村级民主议事制度、重大决策程序和村民参政议事等规范化,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创收,并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保障村民充分行使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自觉性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创新社会治理为人民、靠人民,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

通过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东源基层自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东源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全县新增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10个;新增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30个、农业龙头企业57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51家;新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粤字号”产品23个,打造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打造省级乡村民宿示范点4家;成功创建2个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兴县强镇示范镇,顺天镇获评广东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镇”;104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建成乡村振兴示范点61个;全县286个村(社区)均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村,有24个村(社区)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义合镇下屯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上莞镇仙湖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康禾镇仙坑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强化法治保障 打通“神经末梢”

东源司法部门围绕法治东源建设目标任务,聚焦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基层法律服务需求压力较大、普法工作任务繁重等问题,通过深入开展“送法下乡”“法律七进”活动、打造县镇村“三级全覆盖”的法治文化阵地,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法律援助中心基层服务站等,推动优质法律资源下沉农村,真正把优质的法治“套餐”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通基层普法“最后一公里”;并在认真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推行“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调解”的工作方法,通过“访调对接”互动机制创新和“五老一顾问” 【老长辈、老党员、老教师、老政法干部、老退伍军人和村(社区)法律顾问】调解队伍建设创新,有效实现矛盾纠纷源头治理,达成“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东源县司法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建成21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45个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累计服务群众129735次,提供法律服务19371次,上法治课4122次,参与人民调解案件168件。与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开展战略合作,在顺天镇沙溪村建立全市首个法律援助中心基层服务站,成为东源探索新时代下法治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及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工作的实践阵地。

注重德治先导 厚植“文明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东源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近几年来,东源以创建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程、未成年人关爱工程、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志愿服务拓展工程等“四项”文明创建工程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工作,努力加强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通过开展“核心价值观·你我齐践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及文明交通等系列实践活动和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为社会法治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树立先进典型,结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硕果。

据悉,截至目前,全县评选出中国好人2名、广东好人7名、河源好人24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工作完成1个中心、21个所、286个站标准化建设,实现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新建、改造全县21个综合文化站及284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善“五馆一宫二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阵地服务水平;修订完善村规民约280余条,建立起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一约四会”,持续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在全县群策群力下,东源县获评“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镇2个、全国文明村2个及省级文明镇2个、省级文明村4个。

提供智治支撑 推动“提质增效”

东源坚持把“科技支撑”作为加强和改进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措施,积极探索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 “提质增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东源全面推进“雪亮工程”“智慧新警务”以及“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先后投入5300多万元在县城及全县24个派出所辖区的主要道路及治安复杂场所共建设高清视频探头440个、治安卡口8个,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体系在全县已基本建成,综治中心职能和网格员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充分运用“智慧法援”APP,实现法律援助零距离、零证明,高效开展法律援助审查服务;深入推进“平安细胞”创建,以被确定为全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为契机,在全市率先创新提出并践行了社会心理服务“1+5+N” ( 搭建一个平台,开展五项服务,建立N项工作机制)东源运行模式。

2021年,基层社会治理和平安东源建设成果喜人。该县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10月底,全县立九类刑事案件25宗,刑拘37人,逮捕47人;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12宗,逮捕249人,刑拘321人;打掉犯罪团伙40个;电信网络诈骗破案50宗,抓获嫌疑人93人,冻结诈骗资金470余万元,为群众挽回被骗财物27万余元;推广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应用11.5万人次,安装率全市第一,成功劝阻89人,避免群众财产损失130多万元;全县网格用户数799个,上传网格事件31795宗,办结31794宗,办结率99.99%;全县无发生影响重大的刑事、治安案件,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

图片说明:

①12月1日,东源县在县城文化广场举行全县“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活动。杨坚 摄

②顺天镇沙溪村法治宣传长廊吸引村民驻足学法。杨坚 摄

③12月3日,东源县多部门联合在东源中学举办“12·4”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资料图片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冯敏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陈舒 黄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