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县战略,打好“引育用留”组合拳
激发人才发展新活力 助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广东工业大学东源籍大学生参加东源举行的“雁归源”大学生家乡行活动。资料图片
■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成果展厅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在东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东源智电科技孵化器,成功孵化出了一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图为孵化企业河源市忆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检测车间。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2020年10月20日,东源举行中国(东源)硅产业技术与市场高峰论坛暨“双高人才”东源行活动,诚邀全国硅产业大咖为东源打造广东百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把脉支招。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在论坛上作“世界玻璃产业及新材料发展方向”主题演讲。本报记者 杨坚 摄
■2020年12月25日,东源县人才驿站在县工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大楼揭牌运作,其主要功能为引才纳智、信息发布、交流对接和成果转化。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核心提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东源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以产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手段,以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县战略,打好“引育用留”组合拳,集聚各方优秀人才,全面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截至目前,全县拥有人才总数28662人,其中全日制大学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或高级技能的人才总数占比近40%,相比2018年增长约20%;2020年县人才新政出台后,人才流入量新增约2300人,相比2018年增长40%;新增有效发明、发明授权、PCT国际专利共58件,相比2018年增长87%,呈现出“人才总量扩大、人才质量提升、人才能量释放”的发展态势,为东源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当好“示范区”“排头兵”建设的主力军、谱写新时代东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 措施一
坚持政策导向 健全机制发挥“磁石效应”吸引人才
东源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完善人才体制机制,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求贤若渴之态筑巢引凤来栖。落实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齐抓共管的人才领导工作机制,成立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多个人才工作专班,严格落实“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责任;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在县委组织部设立人才组、党建和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全面建立县、镇、村“雁归源”三级服务网络,推动人社局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县人才驿站与县“雁归源”服务中心合署办公、统一运行,有效串联起职能部门、用人主体、市场资源等各方面力量,推动人才工作从组织部门唱“独角戏”向各级各部门齐奏“交响乐”转变。
东源着力构建完善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围绕全县经济发展大局、乡村振兴发展要求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举措,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制定出台《东源县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全面开展人才开发三年行动计划、“雁归源”人才专项行动和助力乡村振兴人才专项行动,打出一套多方位的人才政策组合拳。落实具有竞争力的招才育才措施办法,县委县政府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每年安排2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培育、服务保障和载体建设。
东源县委组织部提供的资料显示:通过开展“三大人才计划”,累计全职或柔性引进重点工业、现代农业等产业人才团队6个和专家人才200余人,招录“雏雁”干部、“三支一扶”等乡村振兴人才300余人,建立人才发展平台9个,开展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等各类人才专项培训13期,培训人才达5000人次。
■ 措施二
坚持事业导向 搭建平台发挥“聚集效应”培育人才
以平台育人,以事业留人。东源围绕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人才发展平台建设,推动形成以平台引才、以才育才的人才开发模式,不断提高人才承载力和孵化率。
东源坚持“搭建三个平台”,为各类人才提供最能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与“用武之地”。一是搭建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平台。紧扣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人才+产业”模式,加快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先后创建新材料、茶叶、板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各类特色产业园6个,重点引进彭寿院士团队合作共建硅材料创新中心,制定《全县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全职引进知名蓝莓专家窦连登教授,规划、指导种植蓝莓近1.5万亩,举办产业技术培训班8期,培养本土蓝莓种植人才1000余人,不断加快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二是搭建科技人才孵化平台。坚持“一重点企业一平台”的建设思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建设的模式,大力支持企业申报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推动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共6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82个,基本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建设,累计引进进站博士后4人、博士23人,带动培养本土研发人员87人,不断促进人才链、技术链、资金链、产业链有效衔接,提升企业人才发展内生动力,全力打造产才协同创新的“主阵地”。三是搭建校企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纽带,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建立全省首个县区创新服务平台和校地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累计柔性引进国内外人才46人,联合培养研究生8人,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18个,带动培养本土创新型科技人才近80人;全面提升自主培养技能人才质量水平,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开设“富马班”“铭镭班”等特色工匠班,鼓励河源籍生源报读入职,从源头培养高技能人才1000余人,夯实企业人才发展外部支撑,不断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局面。
■ 措施三
坚持需求导向 用其所长激发“乘数效应”使用人才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东源坚持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专长,把最合适的人才放到最需要的位置,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让真正有理想、有抱负、有想法、有才能的人大展身手,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东源坚持“人才+”,发挥“三雁”作用。一是坚持“人才+项目”,发挥“飞雁”智力支持作用。紧盯各领域急需解决的重点课题,加大人才研发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力度,主动邀请专家“揭榜挂帅”,采取兼职指导、科研合作等方式,参与和完善专项规划、重要项目论证6项,合作开展课题攻关10余项,尤其是柔性引进省中医院黄绍刚教授团队,推动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从无到有、再到全市前列,有效促进智力成果转化。二是坚持“人才+事业”,发挥“雏雁”中坚力量作用。以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敢为事业用人才,坚持在基层一线磨炼干部,选派108名干部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持续实施“雏雁”工程,吸引240余名青年优秀人才、退役军人回乡扎根农村基层,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先后大胆启用和提拔18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四组团”建设等急难险重岗位,锤炼成长。三是坚持“人才+需求”,发挥“归雁”开拓进取作用。紧扣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积极引导东源、河源在外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促进人才振兴和乡村振兴同轴共转,创新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动员60家本地籍“双区”企业家参与村企结对,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要素;大力开展系列专题招聘活动,招录全日制研究生公务员24人、紧缺专业事业单位人员165人、全日制研究生教师96人、医学专业人员58人、“三支一扶”人员137人、国企人才8人,不断夯实人才支撑基础。
■ 措施四
坚持服务导向 优化环境释放“南风效应”留住人才
礼贤下士,才为情留。东源“三措并举”着力优化人才服务环境,让各类人才在东源身有系、业有成、留有依、心有安,增强幸福感、归属感和获得感。一是打造人才服务平台,提供贴心高效的服务。创新推进部门职能整合、业务流程改造、人才信息共享、服务管理集成等工作,将人才驿站打造成“一站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站式答复”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让人才“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大大缩减各类人才服务事项的办理手续和时间,营造更优的人才服务环境。据悉, 该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受理人才服务事项200多件,认定高层次人才32人,解决了一批人才工作、生活上的“烦心事”。二是优化人才安居环境,建设拴心留人的港湾。聚焦人才最关心的问题,统筹解决人才安居、社保、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顾虑,积极为30多名人才子女安排优质学校就读;在县各大医院开设人才服务专窗,为人才提供便捷的导医、就医服务,全力支持20多名人才配偶对口安置、解决就业,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探索推出万绿人才卡,提升人才荣誉感和归属感,让人才在东源“留其人,更留其心”。三是优化人才社会环境,凝聚创新奋进的力量。坚持真情留人,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形成县领导直接联系、定期走访人才工作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才爱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建立人才参政议政制度,每年邀请近200名业绩突出、政治能力强的人才代表参选“两代表一委员”,增强人才的“主人翁”意识,广开建言献策渠道、携手共建万绿东源。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通讯员 黄巧 特约记者 蓝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