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坚持改革创新发展 经济效益质量并重
■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顺天镇大坪村田园风光。今年,顺天镇参加省乡村振兴擂台赛,获评广东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镇”。
三大产业结构从2016年的17.3∶40.1∶42.6调整为今年的16.8∶34.6∶48.6。
■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二期智能制造集聚区。目前,园区已成为东源“融深”“融湾”,对接“双区”现代化经济体系,承接“双区”产业延伸、企业转移的核心区和主战场。
核心提示
近日,东源县“两会”召开。5年来,东源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源效率”“东源速度”“东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可圈可点,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有含金量的答卷,实现了“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和“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质量效益
5年来,东源县政府坚持发展为要,创先争优,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坚持抓项目、扩投资、强后劲,科技创新提速,服务业迅速发展,康养等产业加快发展,东瑞集团成为全市首家主板上市企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获得大提升。
经济实力持续跃升。2021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超150亿元、4万元,比2016年增长42.9%和77.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分别超13亿元、23亿元,年均增长9.4%、13.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30元、年均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累计完成量是上一个5年的2.4倍。
科技创新成绩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34家、省市研发机构建成84家,分别是2016年末的4.3倍、2.6倍。
产业优化成绩单:累计引进项目70个、合同投资总额170亿元,54个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到2021年底,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有109家,规上工业增加值达48亿元、年均增长4.6%;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55家,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1%。新开办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企业37家、500万元以上企业127家。三大产业结构从2016年的17.3∶40.1∶42.6调整为今年的16.8∶34.6∶48.6。
服务产业成绩单:全县新增物流快递公司72家;限额以上商贸单位新增28家;预计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亿元、年均增长6.6%。
全域旅游成绩单:万绿湖风景区正全力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冲刺,新增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10个,打造省级乡村民宿示范点4家;累计接待旅游人数42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0亿元。
■关键词:“融深”“融湾”
5年来,东源坚持改革开放,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速创建发展平台,着力优化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融深”“融湾”实现大突破。
重点领域改革成绩单:县直机构、乡镇体制等重点改革顺利完成。下放乡镇行政执法职权事项279项。“数字政府”建设取得大突破,“证照分离”等改革落地见效。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1+7”县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近40亿元,投资建设重点工程项目12个,完成投资19.6亿元。
发展平台创建成绩单:投入工业园区建设资金12.3亿元,全县产业园区平台规划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配套设施持续完善,建成区约11平方公里,落户企业228家、是2016年的3倍;预计202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税收分别达135.4亿元和6.5亿元,是2016年的1.6倍和3倍。盐东现代物流园落户项目26个、落地率达100%。硅基新材料产业园建成区面积达2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单: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36.2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81.8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182.9公里、桥梁90座,新增县镇公交线路5条。投入11.2亿元,建成110千伏以上变电站2座,新增10千伏线路31条,完成农网线路升级改造3664公里。投入10.5亿元,实施水利项目111项,完成中小河流治理381公里,约97%自然村实现集中供水。建成5G基站129座、新能源充电桩78个,管道天然气、光纤网络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
■关键词:三大攻坚战
5年来,东源坚持底线思维,严守红线,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扎实有效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步推进,“三大攻坚战”取得大成就。
脱贫攻坚成绩单:投入帮扶资金8.96亿元,发展扶贫产业项目1399个;实施危旧房改造2078户、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8754户2.59万人和50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
污染防治成绩单:三级河湖长履职实现全覆盖;新建镇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2个,新增镇村污水管网296.3公里,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3.2%;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98.9%,PM2.5年均值下降至21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1.4%;农药、化肥使用减量7%;完成矿山复绿200公顷。绿化造林8.5万亩、桉树林退改20万亩,完成松材线虫病防治45.2万亩。新丰江水库、东江流域水质持续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断面水质考核达标率100%。
防范风险成绩单:全县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全县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杠杆率达到银监会规定标准;全县金融生态环境良好;企业负债率进一步降低,国企投资经营风险有效管控。
■关键词:城乡发展
5年来,东源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行规划引领、建管并重,城乡面貌发生大变化,乡村振兴成绩耀眼,宜居环境持续优化,成功摘取了一批省字号、国字号金牌。
城市发展成绩单: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9个片区控制性详规和河源市滨江新城区“一园一廊四城”概念规划编制,城区规划面积达188平方公里,县城范围由150平方公里扩大至343.29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83亿元,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121项,新建、改造地下管网460多公里;县“五馆一宫二中心”等一批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使用,万达广场建成开业;建成优质商住小区59个、总建筑面积近458.4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40.1%。
乡村振兴成绩单: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万亩、垦造水田3621亩、拆旧复垦725亩、不实耕地整改1.7万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5.6万亩;新增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30个、农业龙头企业57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51家;新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粤字号”产品23个,打造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5.5亿元,规模养殖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无害化卫生户厕全面普及;104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乡村标准,建成乡村振兴示范点61个。
■关键词:民生福祉
5年来,东源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用心用情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民生福祉得到大改善。
民生领域成绩单:投入民生资金20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大病保险救助实现全覆盖;乡镇敬老院新扩建1家、星级提升改造2家;县福利院、县流浪乞讨救助中心完成升级改造;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等投入使用。
教育发展成绩单:投入3.65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21所,新增学位1万个;改造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25所,完成学前教育“5080”攻坚任务。
卫生建设成绩单:县人民医院新院、县第二人民医院等建成运营,新增床位1000多个;新(改)建村卫生站248间,镇(村)卫生院(站)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文化建设成绩单:新增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镇(村)综合文化站(中心)实现全覆盖。
社会治理成绩单: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有力有序有效应对省内外疫情;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平安东源、法治东源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成功抵御2019年“6·10”“6·12”特大洪涝灾害。
■关键词:行政效能
5年来,东源县政府坚持勤政务实,攻坚克难,担当作为,政治、法治与廉政建设得到全面加强,行政效能有了大提高,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大建设”成绩单:办理人大建议、议案201件,政协提案250件,办结率均为100%;圆满完成“七五”普法任务,完成县、21个乡镇和153个示范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室)建设;7个行政村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办理行政复议案件85件,清理审查规范性文件56件,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万余条;压减“三公”经费457万元。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曾科 程建平
■组稿:记者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邱劲泽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制图/制表: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