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以党建引领乡村发展
打造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
■漳溪畲族乡倾力打造的下蓝村畲族特色村寨在2020年底成功入选首批“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目前正在全力创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漳溪畲族乡日光村玫瑰园产业基地。该基地计划5年玫瑰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将玫瑰种植项目建成河源市“一镇一业”标杆产业、广东玫瑰产业创新示范区。
■日光村党群服务中心
■漳溪畲族乡文体活动中心为圩镇及周边村民提供了一个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
■粤赣边支队长江队(原东塅队)革命旧址。1947年2月28日,漳溪第一支革命武装队伍——东塅游击队在漳溪东村东心屋正式成立。
核心提示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金色的田野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漳溪畲族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一核一副三重四组团”区域发展格局和“东强西优南扩北实”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充分挖掘畲乡的资源禀赋,坚持实施农业稳乡、工业强乡、文化兴乡、旅游旺乡战略,全力打造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漳溪样板,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夯基固本: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漳溪畲族乡把加强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和阵地建设,狠抓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抢抓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机遇,夯基固本,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为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该乡利用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的有利时机,通过实施“头雁”工程和“雏燕”工程,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同时储备一批后备干部。换届后,全乡11个村(居)共推选出党组织干部43名,平均年龄为46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51%,实现年龄和学历“一降一升”目标。同时,乡党委还派出5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对村级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训,提升履职能力,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在实施“雏燕”工程中,该乡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选优相结合的方式,为每个村(居)配备和培养了2-4名后备干部。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防汛抗洪、疫情防控中,该乡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头冲锋在前,在全乡各项工作的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推进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方面,漳溪畲族乡党委以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为抓手,认真组织开展支部规范化建设工作。一是推进组织生活制度化。按照要求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认真开展党员积分每月评定。二是加强党员教育培训。不断完善党委委员联系支部讲党课制度,积极开展党员轮训全覆盖工作,广泛推广“学习强国”等线上学习平台,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党员教育。三是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深入实施“领头雁”培养工程,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加强村(社区)后备干部管理,推选一批政治素质好、领富能力强、协调本领高的“实干型”年轻党员干部进行培养锻炼。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组织相关中心(站、所)对全乡11个村(居)55名“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任职资格联审,坚决遏制和防范黑恶势力和宗族势力干扰、渗透蔓延。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近年来,全乡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得到飞跃式发展,日光村、上蓝村按照省委组织标准化建设要求,分别新建了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下蓝村、群星村、鹊田村将闲置的村小学改造成党群服务中心,其他村居在原有村委会基础上按照标准重新改造成党群服务中心,有效解决了村级党组织办公不便、党员活动没场所等“老大难”问题。
产业振兴:以玫瑰产业带动打造幸福畲乡
10月底,漳溪畲族乡日光村玫瑰种植基地的70亩玫瑰基本采摘完毕,少量枝头零零星星残留着红的、粉的玫瑰花。
为推动漳溪畲族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目标,该乡制定了玫瑰产业发展五年行动实施方案,计划玫瑰种植面积5年达到6000亩,分期、分村、分类实施,以“村集体+运营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将闲置的日光小学进行改造,建设玫瑰“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产品)融合”的完整产业链,将玫瑰种植和深加工作为“一镇一业”的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建设玫瑰育苗基地、玫瑰观光游园区、玫瑰研学活动中心、玫瑰加工厂等,将玫瑰种植项目建成河源市“一镇一业”标杆产业,打造幸福畲乡。日光村已被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玫瑰产业)。
玫瑰种植只是漳溪畲族乡推进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的项目之一。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强大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漳溪畲族乡立足自身的区位、生态环境等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构建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当地经济繁荣发展。目前,该乡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包括板栗(种植面积约2500亩)、油茶(种植面积约2700亩)、蓝莓(种植面积约1100亩)。其中,位于中联村的“一村一品”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计划种植蓝莓500亩,现种有450亩。该基地集示范、加工、培训、销售于一体,以点带面可供周边农户现场观摩、学习先进的标准化蓝莓种植技术,促进蓝莓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提高农民和技术人员的现代农业知识与技能,带动一批农民走上现代化农业生产道路。
接下来,该乡将继续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做实现代农业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整合涉农项目,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二是做强特色环保工业,协调解决原材料、发展用地等问题,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三是做优生态旅游业,积极推进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以及上蓝村、下蓝村创建国家3A级景区工作,大力支持“蓝大将军出巡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谋划建设好山哈·隐栗文旅扶贫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民宿、餐饮等配套服务产业。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具有长远发展前景、带动能力强的项目,重点做好温氏育种公司东源育种基地项目、东瑞漳溪多层楼房生态养猪项目、回乡郎特色乡屯建设等项目的落地建设工作。
【漳溪畲族乡概况】
漳溪畲族乡辖区总面积68.4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7.2万亩、耕地面积1.34万亩;下辖10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20510人,其中上蓝村、下蓝村为畲族村,畲族人口7000多人,约占全乡人口的34%,是河源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全省唯一的畲族乡。
漳溪畲族乡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面积8300多亩。现有上规模的板栗园、油茶基地、蓝莓基地等。特色水果有枇杷、水晶梨、板栗、大果山楂、砂糖桔等。
漳溪畲族乡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蕴藏量达亿吨以上。乡内有水泥生产企业2家,分别是东源辉科建材发展有限公司和河源市金杰环保建材有限公司。2020年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10.3亿元。
漳溪畲族乡旅游资源丰富,乡内的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区以深、险、幽、奇的溶洞和畲族风情景观吸引了广大游客。畲族风俗“蓝大将军出巡节”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联村汶水塘捕鱼节、“六月六显烈宫巡游节”以及传统体育项目射弩、蹴球、陀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该乡完成了广东畲族宫、畲乡文体活动广场、下蓝村特色村寨和乡文化展览馆等畲族文化项目建设,下蓝畲族村成功入选首批“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红色历史】
漳溪人民富于抗争精神,解放战争时期漳溪乡是东塅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地。1947年2月28日,漳溪乡第一支革命武装队伍——东塅游击队在漳溪乡东村村东心屋正式成立,亮出了漳溪武装斗争的旗帜,翻开了漳溪地方武装参与解放战争的新篇章。东塅游击队成立后,开展了停租废债、破仓分粮、分田分地等一系列革命斗争。在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扫荡中,东塅游击队英勇奋战,屡立战功,先后参加了李田枫树凹伏击战、四打灯塔战、“五战五捷”中的大人岭战等大小战役。其间,东塅游击队的吴黄舅、周佛恩、周显中、吴汝杰、吴炳香、吴耀南、赖玉荣、周亚汝等8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9年1月1日,东塅游击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独立六团。为了民族解放,东塅游击队与其他河西武装队伍一样,为巩固河西革命根据地及东江中上游乃至全河源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策划:李成东 张小龙
■组稿:本报记者 田清秀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林星星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