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东源:“四篇文章”绘就“三农”新画卷

2021-09-27 11:31:29 来源:河源日报

cd0ef964cb492fca7b8999e1f44268d6_0927010_001_01_s.jpg

■一批东源名优特农产品吸引了观众、消费者和客商的眼球。

373c58d08b4d43db9c4eaed740882702_0927010_001_02_s.jpg

■无人驾驶收获机和无人驾驶运粮车全自动完成割稻和运输作业。

156e847c90fadb763e9ca526245f7133_0927010_001_03_s.jpg

■变量施肥无人机现场演示

7b3a291d8a0f6c4e3b57ca69402f6e8e_0927010_001_04_s.jpg

■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智慧农业示范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及其团队于今年3月与东源县合作共建,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一个500亩、广东最大的水稻无人农场。

核心提示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气。河源市庆祝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于9月23日在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智慧农业示范园隆重举行,活动精彩纷呈、格外亮眼,特别是割稻运输作业全自动完成过程的现场演示让广大观众大开眼界,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智慧农业的无限魅力与生产效率。市委、市政府将丰收节主会场设在东源县,既是对东源坚持科技兴农,保障粮食安全,用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认可与肯定,更是对东源做好新时代 “三农”工作标兵、当好“示范区”“排头兵”的主力军寄予厚望。

迈入新百年,启航新征程。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表示,东源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六个抓”的部署安排,牢牢扛起“三农”工作重大政治责任,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育精勤农民为主攻方向,以“九大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全力做好灯塔盆地开发建设、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农业农村改革、金融助农四篇大文章,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成效篇】

“三农”工作成绩亮点纷呈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今年以来,东源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市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坚决扛起“三农”工作重大政治责任,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强防汛救灾和抗干旱工作,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三农”工作成绩可圈可点、亮点纷呈。该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03亿元,同比增长28.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39亿元,同比增速28.8%。

亮点一:农产品供给加速向高质量转变

东源是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的水源地和农产品保障基地,坚持双区所需、东源所能,依托灯塔盆地农高区,坚持聚焦绿色(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和聚焦品牌(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规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力培育双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确保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6.8万吨以上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蓝莓、板栗、茶叶、南药、生猪等特色优势产业。

该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县种有蓝莓5.2万亩、板栗20多万亩、茶叶5.4万亩以及养殖生猪19.8万头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负增长,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1%;建立“二品一标”认证农产品35个。其中绿色食品22个,有机食品1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粤字号”农产品21个。这些特色“拳头产品”成为推动东源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助力乡村振兴的“摇钱树”“致富果”“金叶片”。

亮点二:农业产业加速向“三产融合”发展

东源坚持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向“三产融合”发展,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板栗、茶叶),2个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镇、11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和示范点、省级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县,正在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生猪产业园,“一县多园、一镇多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提升,农产品年加工产值增长12%以上。

东源全力扶持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做大做强,先后引进越秀风行、德康、牧源等集团,总投资42亿元,扶持东瑞集团成功在A股上市。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2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5家、市级87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140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51家、市级75家),家庭农场296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4家),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覆盖率达60%以上。

亮点三:农民生活加速向共同富裕迈进

东源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工作目标,以产业、金融、就业项目发展为重点,立足实际,统筹资源,精准施策,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依托生态资源,积极推动贫困户参与和发展种养产业以及农家乐、乡村休闲、田园体验、生态观光等旅游产业,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据悉,“十三五”期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4%,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0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相对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35.8万元。

东源深入贯彻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按照省、市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成效导向,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载体,以改善农村面貌为目的,全域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突出抓好垃圾和污水治理,强化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全县已建成 208个干净整洁村,104个美丽宜居村,5个特色精品村;成功创建1条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如今的东源乡村“内涵”与“颜值”实现“双提升”,“宜居、宜业、宜游,记得住乡愁”的画卷已成为东源乡村的底色,极大提升了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亮点四:灯塔盆地建设加速提质增效

东源紧紧围绕市委关于灯塔盆地建设的战略安排,以主人翁的担当和作为,举全县之力推动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高区和省级综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推进顺天镇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的农用地整理(含新增耕地、垦造水田项目)加快实施;全力支持顺天镇代表河源市参加全省乡村振兴擂台赛,抓好梨园村3.0版美丽乡村、新农村示范村连片建设;不断加强技术链条、产业链条和人才链条的有效对接,全力推动岭南现代农业实验室河源分中心、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灯塔盆地农业医院等重点科创平台建设,加快聚集国内、省内农业领域科技创新资源。

东源强化“院地合作”模式,优化实施“扬帆计划”,引导更多重点农业院校、优势科研单位加盟东源,加快建设马铃薯、种鸡、种鹅、油茶等12个种业基地;加快省级板栗产业园、省级茶叶产业园建设,全力推进省级蓝莓产业园和国家生猪产业园创建,全力打造引领河源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

【措施篇】

“三抓三打造”

促乡村振兴开新局

近年来,东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全会的部署,坚决落实好县、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牢牢扛起“三农”工作重大政治责任,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育精勤农民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九大攻坚行动”,把产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东源生态、资源与区位等优势,全力做好“灯塔盆地建设、驻镇帮镇扶村、农业农村改革、金融助农”四篇文章,坚持“三抓三打造”,狠抓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全面推动数字技术、现代科技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实现产业兴农、产业富农;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措施一:抓特色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创建灯塔盆地农高区为抓手,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和新增债券资金投入,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12个种业资源基地建设,高质量建设板栗、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力争创蓝莓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构建“一县多园、一镇多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示范带动全县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秉承庆祝丰收、因地制宜、创新开放、振兴乡村等主题,发挥东源特色,拓宽营销渠道,激发消费潜力,打响金秋消费季,推动“营销助农” “消费助农” “品牌强农”,实现城乡共庆、全民共享,让农民既丰收又增收,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干劲与内生动力。

措施二:抓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示范村。全面优化乡村规划编制,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农房管控、乡村风貌提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连片连线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镇,加快“一区四带”(即灯塔盆地核心示范区,沿东江画廊示范带、沿省际边界示范带、沿赣深高铁示范带、沿高速公路示范带)建设,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域开展“五美”专项行动,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力争到明年全县各乡镇至少打造一个“3.0版本”乡村振兴示范村。

措施三:抓现代农民培育,打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力军。充分发挥好灯塔盆地仲恺乡村振兴职业培训学院、华农大研究生院河源分院等平台作用,培育高素质农村技能人才和乡村紧缺专业人才,着力打造“土专家”“田秀才”“庄户明星”等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力争2021年培训2万名现代职业农民。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发展新模式,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产业、特色产业打造引领支撑产业发展的现代农民队伍。

■统筹:李成东 朱映真 张小龙 林国平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李远来 蓝天明 通讯员 张小龙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