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陈小学:河西党组织的神经中枢
——访中共河西县委旧址
■上莞镇新民村君陈小学遗址,是1941年8月成立的中共河西县委旧址。(杨坚摄于2020年10月23日)
革命老区上莞,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江流域河西地区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素有“小瑞金”的美称。她不但是南粤闻名遐迩的绿茶之乡,还是闪耀在历史长空中的红色古镇,那些犹如红宝石般镶嵌在绿水青山间的革命旧址,依旧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中共河西县委旧址,就是那些耀眼的红宝石中的一颗。
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河西县委,设在上莞镇新民村原君陈小学内。君陈小学的前身,是始建于清代的私塾——大丘书屋。“君陈”二字,出自《尚书》。君陈原为周成王手下一名臣,相传其孝顺恭敬,既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多次受到周成王赞赏。中华民国建立不久,陈氏族人改大丘书屋为君陈小学,借“君陈”之名以教育后人,表达对“温、勤、恭、俭、让”美好愿望的追求。至今,陈氏祠堂仍保留着一块上书“愿学君陈”四字的牌匾。
如今,君陈小学已不存在。新民村在君陈小学的遗址上建起了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地上铺的,均是红色的广场砖,与周围苍翠欲滴的绿树形成鲜明对比。
抗日战争爆发后,君陈小学被改为县立上莞中心小学。据曾经在这里读过书、至今仍然健在的东江纵队老战士陈速影回忆,县立上莞中心小学占地约900平方米,大门正对着半月形池塘,第二道门上悬挂“大丘书屋”四字牌匾,与白色墙壁上四个大字——“读书救国”相映成趣。南雄沦陷后,省立南雄中学迁到上莞办学,从1945年9月到1946年2月,学生们就在县立上莞中心小学里上课。
中共河西县委成立于1941年8月,距今已有70多年。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国民党掀起了多次反共狂潮,由于东江阻隔,河东、河西地区联系十分不便,为有利于开展隐蔽斗争,更好地发展和巩固东江两岸的地下党组织,中共东江后方特别委员会(简称后东特委)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要求,决定实行小县小区制。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实际,后东特委遂以东江为界,划山高林茂的河西地区为河西县,建立了河西县委。
新成立的河西县委以李福民(李中达)为书记,章平为组织部长,黄兰为宣传部长。因为李福民等都在流洞村文明小学任教,县委机关便设在三河流洞村文明小学。中共河西县委下辖上莞、三河、畲寮、新寨(含李田、许村)、老围(含流石)五个区委和船塘中学党小组、漳溪蓝屋小学党小组和黄沙党小组等三个直属党小组。为了提高干部思想觉悟、增强革命斗志,中共河西县委在三河漂湖岩先后举办了多期区委、各支部书记训练班。
1942年1月,由于斗争形势的变化,后东特委指示撤消委员制,改为特派员制。其时,李福民调离中共河西县委,章平同志任特派员,郑重文同志任副特派员。河西县委成立后,先后在上莞、船塘、三河等地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942年5月,在中共河西县委的领导下,上莞区特派员程光及共产党员陈志英、田裕民、陈少卿与陈柏祥等,以抗日救亡、践行“三民主义”为由,成立上莞乡农民抗日救国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得到了群众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1943年1月,已经引起国民党顽固派怀疑的特派员章平,调离中共河西县委,前往东江抗日前线工作。中共河西县委由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上莞中心小学当老师的郑重文同志任特派员,程光任副特派员。中共河西县委机关也因此转移到了县立上莞中心小学。
1942年夏,“粤北事件”发生,省委组织部部长郭潜被捕叛变。受此影响,省委通知各地党组织暂停组织活动,除少数党员保持单线联系外,其他党员之间一律不联系。因省委通知直到1943年3月才传送到河西县基层党组织,故中共河西县委在这时才调整组织机构,停止活动,郑重文继续利用教师身份作掩护进行隐蔽工作。
从此,中共河西县委与中共后东特委及所属各地党组织一样,全面进入分散隐蔽、极其艰苦的地下斗争。程光、黄绮芬、张基、魏杰、田观旺等在郑重文的领导下,继续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在县立上莞中心小学秘密发展党员,为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力量。
1944年7月,中共河西县委仍坚持隐蔽以待时机。按照敌后游击战争方针和“酌情抽部分干部到游击区受训,参加游击工作”的原则,郑重文调到东江纵队工作。之后,中共河西县委由欧阳梧接任特派员,直至1947年7月中共河西分工委成立。
抗战时期的中共河西县委,建立了抗日救亡活动基地,实行“二五”减租,深入开展武装斗争,为夺取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幸的是,作为中共河西县委旧址的君陈小学,于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虽然君陈小学已荡然无存,但她的光荣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
在新民村广场的旁边,有一幢特别醒目的建筑——中共河西县委纪念展馆。纪念展馆内展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民村涌现的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迹和一批珍贵文物。一段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昭示着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定格成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为挖掘上莞红色文化、打造党性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上莞镇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探索绿色生态与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中共河西县委旧址,仍激励着来这里接受革命洗礼的每一个人砥砺前行。
(本文主要参考了《中国共产党河源县地方史》《东源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二集)》《桑榆晚霞》等书的相关文章。)
■河源日报社 东源县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
■策划:李成东 李远来 朱映真 欧志科 张小龙 ■撰写:吴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