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团”船塘播火记
——深深刻印在老围的一段历史记忆
■船塘镇老围村的欧阳氏“红色祠堂”,曾是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居住地和重要活动地点。
■东源县船塘镇老围村航拍图
村庄有村庄的记忆,老围村也是如此。和周边的村庄一样,对历史的记忆,它们有共同的,也有独有、仅仅属于老围自己的。
曾经的一场洪水,就让老围刻骨铭心。那是一个雨夜,老围的村民都在各自围屋的家中安睡。没想到,洪水突然来临,穿村而过的那条不起眼的小河,由于阻塞,河水突然暴涨,漫过河岸,灌满田野,又涌向围屋,一时之间,整个村庄都被洪水淹没了。虽然洪水最终退去,但老围村却受到重创,一片狼藉之中,墙倒屋塌,竟再也见不到一座完好无损的围屋。这沉重的记忆,至今还留在“老围保卫战”纪念雕像后的房屋下,也还保留在离此不远的欧阳氏祠堂的高墙上。
洪水给老围留下了痛苦,但老围的记忆却不仅仅只有这些。足以令老围自豪的,还有关于“东团”的历史记忆,因为这里是“东团”在河源县的主要活动基地,那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回声依然还留在保存至今的欧氏祠堂里。
“东团”抵达老围的时候,是1939年的夏天。那一年,我国的全面抗战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但是在华南,战争形势依然十分紧张,日军于1938年10月12日在大亚湾登陆,21日占领广州并将战线推至惠州、博罗一线。后来日军虽然退出了惠、博,但却盘踞在东莞、石龙、增城一带不去,惠博边界仍不时被骚扰,河源、紫金、龙川等地,不时受到敌机的轰炸,东江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中,战争就在人们的身边。时局危艰,于是“东团”应时而生。
“东团”的全称,名为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它是侨居南洋各地的惠属侨胞为支持国内抗战而成立的蜚声海内外的抗战团体。那年的1月,在惠州的淡水,“东团”的牌子正式挂了出来,他们对社会、公众公开宣布,“动员东江群众协助军队及人民武装的抗战,并拯救伤兵难民及辅导民众组织各种救亡团体。”仅仅3个多月后,“东团”就来到了老围。他们属于“东团”第五分团,是“东团”先后成立的7个分团之一。来老围之前,第五分团33人在团长朱公拔的率领下,进驻河源县城江家祠,后迁至太平街1号,与先期抵达河源的“广东抗日先锋队东江区队”一起,在县城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宣传“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随后不久,第五分团兵分三路,分别开往船塘、黄村和泥金。
叶茂、黄凤珍、张育民、梁秋云、黄文等“东团”成员,就这样留在了老围。他们都在老围焕文小学任教,一边教书,一边以焕文小学为据点,在河西一带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船塘是河西重镇,的确是“东团”理想的活动基地。船塘地处河源西北部山区,与连平、和平、龙川三县相邻,不仅是河源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那一带地区相邻各县边境的物资集散地,民众往来频繁、经贸交流兴旺,信息传播快速、广泛。“东团”选择船塘作为主要活动基地,对在整个河西及相邻各县边境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老围村,就在船塘圩镇边上,远不过二三里。老围人热情地欢迎了“东团”成员的到来,在船塘本地有很高声望的开明人士、时任国民党船塘区分部书记欧阳超廷的支持下,他们将“东团”成员安顿在文公景堂中,叶茂住在左边的房间里,而黄凤珍、李奎则住在右边的房间中。老围进步青年欧阳潭更是“一有空就与东团成员‘混’在一起。”
老围是个典型的小盆地,环山围绕中,方圆就二三里地。就是这个小小的盆地,却居住着500多户人家,人口2000有余。这些人家,大多姓欧阳,所以欧阳氏祠堂大门的一边写着“吉水流香”。老围是欧阳氏的聚居地,欧阳氏祠堂理所当然就成了聚会、议事的地方。“东团”成员到来以后,欧阳氏祠堂也成了他们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最好的舞台。当年只有23岁的欧阳潭,常常帮助叶茂、黄凤珍布置表演舞台,配合“东团”人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最开始的时候,老围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时常聚集在欧阳氏祠堂中,兴致勃勃地看“东团”第五分团流动剧团的演出。剧团准备的节目很丰富,有街头剧、有抗日歌曲,街头剧有《林中口哨》《张家店》等,最著名的则是《放下你的鞭子》;歌曲里有让人热血偾张的《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还有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等。
除了在老围演出,流动剧团还深入附近的村庄、圩镇巡回演出。“东团”成员通过演出,激励群众不忘国耻,坚决抗战。“东团”所到之处,不仅有演出、唱歌表演,还会张贴标语,出墙报,印发传单。他们还以各地的学校为阵地,组织青年学生开会、联欢、座谈,教育学生抗日救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然而,“东团”大张旗鼓地宣传活动,却引起了国民党东江当局的恐惧和不满。受国民党东江当局的限制,“东团”不得不将“分团”改为“队”,并缩减人员。第五分团改称河源队,总人数减至15人,在老围的“东团”人员也不断减少,到1940年二三月间,只剩下叶茂、黄凤珍和梁秋云3人。尽管受到种种限制,但未撤离的“东团”成员坚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不变“辅导民众组织各种救亡团体”的初衷。没有足够的人手组织演出的时候,他们就开办夜校。
民众夜校首先在老围村办了起来,接着,星火燎原般又在新寨、畲寮、流石、白水塘、流洞、李田等地陆续开办。一时之间,民众夜校办得风生水起,遍布船塘、三河各村。夜校使用的课本,有20多篇文章,它既是识字课本,也是政治读本。那时候老围的农民,几乎没有识文断字的,他们想学到一些文化知识,也想知道一些事情,所以十分乐意上夜校。也正是在夜校里,他们才知道:“人,你是人,我是人,大家学习做好人。”他们也才清楚:“男人,女人,男女要平等,一起向前进。”
“东团”在船塘播火,他们播下的不只是抗日救亡的火种,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火种。从一开始,“东团”中就建有中共支部。第五分团来到河源后,适逢以尹林平为书记的中共东江特委成立,根据东江特委的指示,在“抗先”支部和“东团”支部的基础上,联合成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为“抗先”的李果。后来留在老围的叶茂、黄凤珍、张育民,均是中共党员。
在老围,“东团”一边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一边积极开展建党工作。那个“一有空就与东团成员在一起”老围进步青年欧阳潭,便是“东团”在船塘地区培养和发展的第一个党员。1939年夏天,经“东团”成员张育民介绍,欧阳潭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东团”又吸收青年欧阳景南、欧阳梅、欧阳培、欧阳景初、欧阳其昌以及陈锦云、欧阳月英、欧阳汝等女青年加入党组织,首先在老围建立了党小组。差不多同时,在龙川一中、老隆师范读书于1939年初入党的欧阳涛、欧阳忠回到了船塘,相继发展了欧阳梧、欧阳年、欧阳璞入党,并由上级党组织将他们的关系转到了“东团”。
“东团”的播火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船塘地区中共的第一个支部诞生。1939年10月,隶属中共龙川中心县委的船塘支部正式成立,支部书记叶茂,委员张育民、黄凤珍、欧阳潭,下辖老围、赤岭、新寨 、畲寮等党小组。党支部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党员发展工作,在随后的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支部和党小组先后发展党员30余名,分布于船塘和连平、和平等周边地区,河西党的力量获得进一步的壮大。
党组织的发展,也为“东团”开展抗日救亡群众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从1940年初开始,在党员的串联、发动下,群众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批批特色鲜明的群众团体纷纷建立了起来。在船塘、三河农村,以青年农民为主,村村建起了“抗日兄弟会”;以妇女为主,村村建立了“抗日姐妹会”或“抗日观音会”;以老人为主,一些村建起了“抗日老人会”;以儿童为主,一些村建立了“抗日儿童团”。这些群众组织,利用农闲时间,经常在晚上时聚在一起,谈家常,谈生产,还谈形势,这样随意聊天,作用不可低估,它不仅加强了相互的联系,也增进了团结。“兄弟会”和“姐妹会”里的那些年轻力壮的男女,还利用空闲时间,上山开荒、种地。也是从1940年间,老围、新寨以党员为骨干,吸收农民中的积极分子,建立起了“帮耕队”,帮耕的对象,一是因参加政治活动而影响了生产的党员家庭,一是某些困难农户,或者相互帮助,共渡难关。
1940年6月,由于国民党广东当局勒令“东团”停止活动,“东团”只得发表告社会人士书,宣布解散“东团”,活动在河源各地的“东团”成员也不得不撤离河源。就在那一段时间,张其初从龙川来到船塘,接手了叶茂的工作。
“东团”虽然被迫解散,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东团”在船塘播下的革命火种,却已经开始燎原:1940年3月,中共船塘支部改建为中心支部;1940年5月,船塘中心支部改建为船塘区委;1941年8月,后东特委在船塘建立了河西县委……(备注:撰写此稿时参考了《中国共产党河源县地方史》《河源党史资料汇编》《东源党史资料汇编》《红色火种》和《红色船塘》等书的相关文章。)
■策划:李成东 李远来 朱映真 欧志科 张小龙 ■撰写:罗仁忠 ■摄影: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