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何以红
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1918年的春天,阮啸仙从下屯村出发,“以天下为己任”,开启了革命生涯。
编者按
河源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东源,这个原河源县的主体区域,有着气壮山河的英雄岁月,有着熠熠生辉的红色篇章。根据市委宣传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百年征程 红动河源”大型采访活动的部署,东源策划了以“追寻红色足迹、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之旅采风活动,邀请省、市作家协会会员分赴30多个在地方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影响、重要意义的红色遗址、旧址或故居开展采风,进一步挖掘、盘活红色历史文化,讲好红色东源故事,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汇聚起构建“一核一副三重四组团”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加快建设经济强县的磅礴力量。此举也是东源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相结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更富有成效成色的创新实践与亮点动作。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百年征程 红动河源——东源县红色文化之旅”系列,敬请关注。
东源,是一方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
从百年前下屯村走出觉醒者播火者,到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从曲龙村老祠堂星火初照,到河源大地人民政权燎原;从东征军点燃东江烽火,漫卷到“五战五捷”河源全境解放。东源,这个原河源县的主体区域,有着气壮山河的英雄岁月,有着熠熠生辉的红色篇章。
【红色足迹】
东江河畔,义合镇下屯村。青山绿水环绕中,一栋始建于清代的客家民居。阮啸仙,在这里度过了“黄卷青灯,茹苦食淡”的下屯时光。
1918年的春天,20岁的阮啸仙从下屯出发,“以天下为已任”,入读广州甲种工业学校,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由此开启革命生涯,留下了河源第一行红色足迹。
在阮啸仙38年的人生历程中,有着耀眼的红色标签: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之一,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第一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人民审计制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等。
阮啸仙,也是东源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的起笔者。
阮志中、刘宝珊、陈少辉等3名河源人,参加过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8月,他们被阮啸仙派到河源,先后在回龙、古蕉、甘蕉等乡建立6个乡农民协会、4个农民协会筹备会。
一年前的5月,康禾曲龙村来了两个紫金青年:紫金县农民运动领导人钟子怀,后来成为紫金四·二六武装暴动总指挥的刘琴西。
与刘琴西、钟子怀结识的,是曲龙村进步农民赖民。当年冬,河源县第一个农民组织——曲龙农民协会建立。
经过一批农运骨干的策划发动,河源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康禾、回龙等地先后成立24个乡农会,会员2400多人。
此后3年时间里,刘琴西等人在康禾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吸收赖民、刘瑞廷入党,成立河源第一个中共党组织。
有了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东源儿女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用鲜血与生命凝成走向胜利的坦途。
河源革命烈士陵园。烫金的“革命烈士之墓”特别闪亮,碑上刻记着362名原河源县革命先烈的芳名。其中,属于东源的有240多名,包括阮啸仙、高恬波、赖民等知名共产党人。
九连苍苍,东江泱泱。河西(船塘)、上莞、漳溪、仙塘、曾田、骆湖、儒步、康禾、黄村等地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园),见证着先烈的英魂矗立在历史的天空中。
东源大地,叶剑英等革命家在这里播撒火种,古大存、朱炎率工农红军在这里浴血奋战,蓝璇均、梁威林、尹林平、郑群等一大批革命者在这里唱响英雄赞歌。
这是一组璀璨的数字,连缀起一个个前仆后继、让人动容的革命身影,无论时光变迁,他们始终闪耀,被人景仰。
1948年11月,时任粤赣边支队政治部主任的黄中强在《钢铁连之歌》唱道:“气壮山河动,鲜血写诗篇。”
这首礼赞九连地区英雄的歌,也是东源儿女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生动写照。
【星火燎原】
1945年正月,黄村文秀塘。
中共后东特委会议召开。
这时已处于抗日战争后期,恢复地方党组织和开展武装斗争迫在眉睫,而宣传革命、发动群众是首要任务。
会议决定出版《星火报》。
顺着历史的轨迹,东源革命最初的星火,要追寻到毗邻黄村的康禾。
曲龙村,一座老屋,当地人称之为杨氏祠堂。
1927年冬,河源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曲龙党支部诞生,点燃了共产党领导下河源革命的星火。
从此,河源开始建立党领导的革命团体和军事组织。
1929年至1932年,康禾及周边地区成为红色游击区,同时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至1934年初,紫河特区党组织、武装力量大部分被破坏。
但红色火苗依然顽强地燃烧着。1939年8月,中共河源县委建立。这是土地革命战争失败后,宣告河源重新建立和发展党组织。
此后的1939年至1941年,河源各级党组织纷纷成立,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
随着1943年12月2日东江纵队的成立,河源的抗日武装力量亦不断壮大,黄沙抗日自卫队、河源人民抗日武装大队、古岭抗日游击大队、东江人民武装抗日总队等相继组建。
1946年5月,东江纵队奉命北撤。第三支队留下58位指战员,组成连和人民自卫大队,开展隐蔽斗争。
冬去,春来。1947年3月,叶潭儒步,中共九连工委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开启全面恢复党组织、组织武装队伍工作。
至1947年底,黄村等10余乡镇相继解放。
1948年6月,船塘白竹坑。河源共产党组织在这里迎来了壮大的重大节点——中共九连工委扩大会议召开。会后,中共九连工委改组成立为中共九连地委,为九连地区的战局全面扭转、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奠定基础。
东源上莞镇,黄龙岗六角楼。同年8月1日,九连地委和部队领导机关由九连山腹地转移到上莞。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同时宣告成立,这是九连地区人民武装队伍发展壮大、跨入人民解放军战斗行列的重要标志。
碧桃绣东江,赤日照岭南。九连地委及其领导下的粤赣边支队,吹响了解放河源的号角。
1948年12月7日,河源红色历史上闪亮的一页,在欢呼声、礼炮声、锣鼓声中,河源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49年6月11日,河源县人民政府迁至蓝口。9月23日,进驻河源城。
昔日星火终燎原。
人民江山的红旗在河源高高飘扬。
【烽火漫卷】
1925年10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22日,左路第三纵队与敌军激战一天后,占领河源城。
河源的革命烽火迅速燃起。
东征,是河源工农运动发展的加速器。从1925年冬至1926年9月,河源县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很快组织起来,形成武装力量。
1929年11月,蓝黄区委所辖的康禾、蓝口、黄田、义合等地,均成立了农民赤卫队,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夏收秋收斗争,在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其间还成功掩护古大存及红军转移。
随着国民党军在紫河边大肆“围剿”,至1934年初,根据地完全陷落,革命陷入低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抗日烽火燃烧到东江流域。
河源党组织和武装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有力回击国民党的袭击。
随着抗战的胜利,国民党广东当局将东江区域当作军事进攻的重点,投入重兵。1945年10月下旬,东江纵队第三支队从惠阳出发,经历灯塔、大湖等多次战斗,冲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战略转移,挺进九连山。
这时,东江纵队东进部队为开辟新区,溯东江而上。一路上在黄村、叶潭、蓝口等地,多次与国民党武装激战。
东江纵队于1946年6月北撤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规模“清乡”“扫荡”,革命再次迎来至暗时刻。留在九连地区和河东的武装小分队,以密林作掩护,与敌人展开“麻雀战”,保存革命力量。
反击国民党第一期“清剿”以来,集中优势兵力、主动打击敌人的第一枪,于1948年6月底在连平县大湖大田村响起。连和桂林大队用2个小时,全歼连平县警中队一分队。
自此,九连地区武装部队反击“清剿”不断取得新的战果,军事行动重点也转移到东江沿线,开创新的战机。
1948年10月底开始,粤赣边支队在两个多月内,取得白马伏击战、大湖战斗、鹤塘伏击战、大坪阻击战、大人岭攻坚战“五战五捷”,从根本上扭转了九连地区战局,在军事上转守为攻。
据记载,解放战争时期,九连地区人民武装队伍与国民党部队进行了大小战斗414次。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1949年1月,粤赣边支队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9月12日,粤赣湘边纵队北线主力部队在回龙歼击河源县警一个中队及地方反动武装力量后,直逼河源县城。18日,在木京痛击驻守河源城的国民党一九六师的外围驻点,该师连夜撤出城,向南逃遁。19日清晨,北线主力部队迎着初升的太阳,进入河源城。至此,九连地区获得全面解放。
漫卷河源大地的烽火,自此消散。
飘扬东江两岸的旗帜,永远夺目。
【结束语】
弦歌未止,薪火永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东源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东源党组织带领人民创立革命业绩的荣光,是一股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
东源儿女为革命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魂魄,是一份热血浇筑的精神图谱。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东源重温先辈的红色征程,赓续革命的精神血脉,凝聚前行的奋进伟力,大力实施“东强西优南扩北实”发展战略、构建“一核一副三重四组团”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经济强县,把革命先辈光耀人间的历史继续光耀下去,努力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注: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河源县地方史》(1919.5—1949.10)。
■策划:李成东 李远来 朱映真 欧志科 张小龙 ■撰稿:胡剑廷 ■摄影: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