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半江镇积极推行五“不”法
让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走读不走样”
■4月11日,半江镇半江村党总支在河源市区举行流动党员学习会,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动员广大流动党员为家乡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黄仲明 蓝巧武
半江镇位于东源县西北部新丰江水库(万绿湖)上游,辖区总面积253.22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39.15平方千米),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第一绿洲”。全镇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12个;有党员417名,其中流动党员就有289人,占党员总人数的70%,且主要集中在市区。如何抓好流动党员的党史学习教育,成为半江镇的一个新课题。
半江镇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根据党员分布现状,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为依托,积极推行五“不”法(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走读不走样、散人不散心、缺位不缺爱),既提高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又确保了流动党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走读不走样”,让广大流动党员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发前进的磅礴力量,充分发挥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先进性,成为东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新”走“心”走“实”的创新实践。
半江镇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通过“四访三找两联一册”(“四访”即网络访、上门访、电话访、信函访;“三找”即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员;“两联”即一名村党支部党员联系三名流动党员、一名镇机关党支部党员联系三名流动党员;“一册”是指建立流动党员花名册)对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进行集中排查,建立详细的流动党员信息花名册,全面掌握外出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定期了解流动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半江镇针对流动党员分布现状,在县委组织部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依托微信等新媒体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设立“流动党员网上党支部”,结合流动党员多在河源市区实际,在原东源县移民工作局办公大楼设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在外出乡贤创办且符合建立党支部要求的企业设立“杰出乡贤企业党支部”,并适时设立“流动党员志愿者临时党支部”等四个“部”,让流动党员不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家”,实现“离乡不离党”。
半江镇依托四个“部”开展生动活泼的学习培训,让流动党员“走读不走样”。依托流动党组织的四个“部”,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加强流动党员学习培训制度,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不断创新学习培训方式方法,组织流动党员在重大会议日收看收听党中央最新会议精神,开展“党中央重大会议日”学习活动和微信群开设流动党员“书记讲堂”“理论大学堂”“二十分钟微课堂”等,经常性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让流动党员“走读不走样”。
半江镇发挥流动党员“四员”作用,让流动党员“散人不散心”。充分发挥流动党员身怀“绝技”的优势,当好“四个员”,即:积极建言献策、当好家乡建设的“参谋员”;物色或推荐本村优秀的人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和后备干部队伍中,当好村“两委”干部的“推荐员”;发动在村内威望较高的外出杰出党员乡贤协助村“两委”干部调解矛盾纠纷、化解历史积案,当好村内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发动外出杰出乡贤党员把外面学到的先进技术、致富经验带回家乡,提高村民收入,把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带出去,解决村民就业,带头带领村民致富,当好致富带富的“司令员”,让流动党员有了为家乡建功立业的“用武之地”和施展平台,让流动党员“散人不散心”。
半江镇组织开展好“四日”活动,让流动党员“缺位不缺爱”。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组织开展“四日”活动(即组织开展为流动党员过“政治生日”活动,让流动党员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流动党员集中的河源市区开展流动党员主题党日活动,让流动党员过上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结合“四访三找两联一册”开展流动党员节日慰问活动,为流动党员送上“家”的关怀;开展流动党员“家庭关爱日”活动,密切关注外出流动党员家庭,使远在他乡的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及时把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送到每个流动党员的心坎上,让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让流动党员“缺位不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