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船塘镇以红色示范创建为抓手汇聚振兴发展磅礴力量
示范创建夯实党建基础 组织振兴引领美丽乡村
■省级红色村——船塘镇老围村萝溪书院革命纪念馆。如今,老围村已经成为东源3条红色教育培训践学精品路线之一,是东源乃至全市党员群众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网红村”。黄赞福 摄
■位于船塘镇的河西革命烈士纪念公园。每年清明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师生都会到此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每年板栗成熟季节,船塘镇都会举行板栗推介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采摘体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并获评“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
■船塘镇正在建设中的省级现代板栗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已有一批产业项目落户建设。
■小水村蓝莓种植基地
【核心提示】
船塘是个好地方,建起时代新广场,蓝莓晶梨大丰收,种下板栗满山岗……贤谋贤策贤良方,革命老区在船塘,老围是个红色村,乡村振兴换新装……荒山变成米粮仓,爱国爱民爱家乡,乡村振兴政策好,脱贫致富奔小康。
东源县船塘镇妈咪队队长、“网红宣传员”何秀红自编自唱的这首盛赞家乡翻天覆地变化的快板,说出了许多船塘人民的心声和满满的幸福感。船塘镇各项工作能够扎实推进、有成效有成色,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点赞,其“密码”就是以红色示范创建为抓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汇聚振兴发展磅礴力量,推动各项工作纵深开展。
【船塘镇概况】
船塘镇是革命老区镇,是省级中心镇和全省唯一的板栗专业镇,地处东源县北部,东邻和平县礼士镇、公白镇,南接上莞镇、漳溪畲族乡、骆湖镇,西连顺天镇及连平县三角镇、大湖镇,北与和平县、连平县交界,拥有汕昆高速公路船塘西、船塘东两个出入口,是灯塔盆地重要组成部分。
船塘镇辖区总面积208平方公里,下辖21个村委会及3个居委会,总人口7.5万人,商业贸易辐射东源及周边的和平、连平县共18个镇。除此之外,船塘还是一个地肥、山绿、水美的传统农业大镇,坐拥极为丰富的山地、土地、农业、水利资源,林地(含山地)面积17.9万亩,耕地面积5.55万亩,境内河道长32公里。2018年,船塘镇被列为广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镇;2019年,被认定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2020年,被列为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镇。
【红色档案】
革命老区、红色船塘。船塘镇是一块红色土地,辛亥革命时期是东江国民革命军驻地,抗日战争时期是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下称“东团”)主要活动区,解放战争时期是粤赣湘边纵队重要活动根据地之一和九连工委机关主要驻地。
1939年“东团”第五分团来到船塘镇,进驻老围焕文小学(现为老围小学),以举行文艺演出和创办夜校等形式向广大群众揭露日寇的侵略罪行,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鼓励青年参军参战、抗日救国。1939年10月,“东团”在老围村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从此,船塘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洪流,革命星火以燎原之势蓬勃开展,以船塘为中心的河西地区成为九连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活动区之一。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6月中旬,九连工委在流石白竹坑召开九连工委扩大会议,掀开了九连地区革命斗争新篇章。粤赣边支队遵照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军事斗争思想,在1948年10月至1949年1月连续“五战五捷”,从根本上扭转了九连地区战局,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扫荡”,建立了固若金汤的革命根据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船塘镇每个村都建立了健全的党组织和人民政权,迎接大军南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拥军支前运动,为粤东乃至全省的彻底解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箭并发”夯实组织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作为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船塘镇党委严格按照县委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安排,结合该镇党建工作实际,以老围村红色示范创建为抓手,确立“抓示范、创特色、带整体”的党建工作思路,以规范化建设为基础、组织力提升为带动、党建全面进步为目标,坚持“五箭并发”(即完善阵地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强化思想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抓好组织整顿),进一步健全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基建队伍、基本制度、基础保障,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与阵地建设。
截至目前,全镇24个村(居)严格按照不低于250平方米、“一厅四室”的要求建好党群服务中心,平均每个村(居)党支部运转经费保障在20万元以上。岭头村于2019年底成功摘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得到健全,组织全镇12个党总支部、59个党支部的2335名党员开展党日活动超100场次。实施“头雁”及“雏雁”工程,2021年村(居)换届选举工作中,选举村“两委”干部144人,配备女性党组织书记2名,书记、主任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4.7岁下降到45.08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上升至16人;“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4.1岁,较上届下降7.5岁,35岁以下年轻干部达29名;选出妇女干部30名,每个村(社区)至少1名妇女干部;大专及以上学历48名,高中及中专学历67名,实现年龄、学历、性别“一降一升一多”的要求。迅速落实巡察整改,针对县委第二巡察组反馈的三大方面14个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并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分工明确,立行立改。
“五箭并发”确保了船塘党建工作有效覆盖镇、村建设,全面加强了镇、村党组织的全面领导能力,提高了党建科学化水平和党员干部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疫情防控等各项中心工作中,彰显“一个支部一面旗帜、一个党员一盏明灯”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成功摘取了“全国一镇一品示范村镇”“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中心镇试点”“广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镇”“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等一批国省字号金牌,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进步。
党建引领谱写产业振兴新篇章
决胜全面小康、推动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保障,产业振兴是重心。船塘镇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抓住汕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城乡融合发展、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政策机遇,立足优势资源,以板栗文化为载体,围绕老围村红色革命遗址、黄沙村木棉花山庄、石岗村蓝莓基地、小水村生态农业观光园、主固村葡萄采摘园、龙江村枇杷园等特色资源,打造“春季观赏花、夏秋采摘果、四季徒步游、全年农家乐”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圈,植入小龙虾养殖、特色种植及主题民宿等新型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之路。
目前,船塘镇已建成板栗、水晶梨、蓝莓、柑橘、枇杷、油茶、水稻、蔬菜等30多个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被誉为“河源市水果之乡”和“广东省板栗之乡”,打造出了“富万家板栗”“东和满姨面”“望郎回板栗”“茂青蓝莓”“万绿稻香米”“鲜绿态水晶梨”“七鲜汇秀珍菇”等一批农字号特色品牌,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和河源市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群众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
目前,全镇板栗挂果面积达6万亩,种植农户有1.2万多户,形成了一个环绕全镇长约43公里的板栗种植圈,成为全省最大的板栗种植生产基地。这些特色名优产品直销河源市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真正成为强镇富民的“绿色产业”。
船塘镇提供的资料显示:该镇建档立卡贫困户925户2407人全部达到相对贫困人口退出标准、6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贫困村出列标准,已于2019年底完成退出程序;乡村“五个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全域美丽宜居船塘建设亮点纷呈。
接续奋斗打造“党建引领+”特色产业
新征程、新目标。“十四五”时期,船塘镇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市委“两个河源”发展思路和县委“东强西优南扩北实”发展战略,以县委打造“一核一副三重四组团”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契机,积极主动融入灯塔盆地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红色船塘、板栗之乡”建设,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开启新征程,党建是保障。船塘镇党委书记张铭表示,党建工作是主业主责,镇党委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主线,以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为抓手,下大气力研究解决各种重点难点问题,打造“有党味、有颜值、有活力、有奔头、有乡愁、有秩序”的社会主义新船塘。
接下来,船塘镇将把组织振兴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引领基层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红色领航、绿色发展、古色文化、振兴老围”定位,整合船塘镇现有红色文化、史料遗址、乡村风光等优势资源,把船塘镇老围村打造成为集革命传承、历史古韵、生态文明的红色村和组织振兴示范村,示范带动全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真正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打造“党建引领+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加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统筹:李成东 朱映真 张小龙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李远来 蓝天明 通讯员 程定军
■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