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亲的较量
■邓安庆
收拾东西的时候,有很多我都不愿意扔掉。
朋友说:“这些东西都多丑啊,你为什么不扔到垃圾桶里去?”我说:“明明还可以用啊!比如那个塑胶水桶,虽然侧边裂开了一点,但还是可以接水的,只要不漫过裂缝处就可以了;再比如那个饼干盒子,上面的图案是土气了一些,但里面可以放剪刀、胶布和螺丝刀;再比如那件毛衣,虽然肘部有点脱线,可是穿在里面,旁人也看不出来啊……”
我还要说下去,朋友打断道:“你还老说你父亲,你也跟你父亲一样啊!”
我忽然愣住了:“还真是如此!”母亲总是埋怨家里杂物多,要扔掉一些才好,每次父亲都阻拦不让。那时候我还跟着母亲笑话父亲来着,现在自己不也一样吗?这个舍不得扔,那个感觉还能用。一切都不愿意放弃,哪怕很丑很脏很占地方。
另外一次,我跟朋友为生活琐事起了小小的争论,朋友说:“你啊,总是有一些无谓的坚持。你自己也知道那样不好,可是你就不肯改。”他说完后,我脑海中立马浮现的是我父亲坚持要洗澡的事情。
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非要洗澡。母亲劝阻他:“你是不是疯了心?人都冷得发抖,你还要洗澡?你不感冒才怪!”
父亲不听。哥哥也去劝阻,父亲还是不听。他固执地找好衣服去了洗澡间,哆哆嗦嗦地洗了一个澡。果然如母亲说的,他当天晚上就感冒发烧了。
母亲跟我说起这件事时,我第一反应是:“他就是这样的,想要做的事情,别人越阻拦,他就偏要去做。”而我不也是如此吗?我就是要做某件事,你们劝阻我,就是想要控制我,我偏不要被控制。
我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哪怕有不好的后果,那一刻我也要去做!这种“钻牛角尖”的心理,我们父子是一样的。
这几年来,我越来越能理解我的父亲。这种理解,不只是心理上,甚至可以说是生理上的,用一个流行词来说就是“秒懂”。
看他如同看我自己。常常做着某件事,心里忽然亮了一下:父亲在以前做了某件事,当时他原来是这样想的啊!我还记得他当时的神态和动作,笑和哭,走和停,烦恼和喜悦,这些毫无意外地在我身上重演。
随着理解带来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我理解他,同时也嫌恶他,如同嫌恶我自己。
我跟父亲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读过的书,见过的人,出过的国,做过的事情,每一样都远超过父亲,但行为方式却出奇一致。这常常让我恼火,也让我想要挣脱。
因为他很自我,甚至还有自私的一面,所以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会尽量多去体谅别人;因为他很固执,所以我在听别人提意见时,我尽量做到放下自己的情绪,多听别人说;因为他很毛躁,所以我自己做事,要沉得住气……我力求让自己走向他的反面。
但我自己真的做到了吗?我曾经以为自己做到了,并为之沾沾自喜。我也相信我可以做得比父亲好得多,也从容得多。但在旁人看来,我并未改变多少。
所以,我认为自己改变的,只是表皮,内里的思维方式依旧是不变的,对吗?我不知道,同时有些沮丧。
不过我忍不住在想,或许有一点我们是不同的:我比父亲多了自省的能力。
在与父亲相处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我感觉到不舒服。当我与他人相处,就会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样。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与父亲的暗自“较量”,就是同自己“较量”。这个“较量”的过程,是一条确认自我的漫长征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