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频道

长安,或更远的地方

2023-08-30 11:28:05 来源:

■叶嫚妹

知晓《长安三万里》,是看到新闻评论,说里面串联着许多唐诗,再加上其他的只言片语,以为是轻松的国漫,也没有多在意。

直到电影过半,我才慢慢回过神来,这不是歌咏大唐盛世的轻松喜剧,这是抒发报国无门的天才悲歌。

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的名人。观众见到,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与他们相关的诗词事迹。这些人物,由高适和李白的行踪串起。这两个心怀理想的年轻人,被建功立业的渴望激荡着,被大唐盛世的繁华吸引着,一次次地来到心中理想的殿堂长安。然而,剧中高适三到长安,第一次求荐无门,只能舞枪娱人;第二次是李白急召,但见昔日好友纸醉金迷之态,也只能黯然离去;第三次,他奉命入京传讯,那时正值乱后,血火满地,百姓流离。而李白虽也两次来到长安,甚至还有一次是奉召入京,但又能如何呢?不也只能在与众人的狂歌痛饮中消极度日。年少时的理想实现之地,即使身处其间,也是越来越遥远。好像总是隔着千万里路,无法抵达。剧中有一幕,是李白与友人在长安酒肆饮酒取乐,他被众人起哄,跳上横杆,边弹奏琵琶,边即兴作诗。诗好,曲妙,人欢。可是那疾如骤雨的曲调,那倒入腹中的酒水,那些欢歌长笑,又是多么令人悲伤。这是盛世,是历史上最开放最圣明的大唐;那是李白,是才情冠绝古今无俦的诗仙。然而,身处这万国来朝的长安城,自身的才华抱负,却无法施展。与朋友们诗酒唱和,是他能在长安城得到的最大安慰;赐金放还,是这个过于喧闹的时代,给予他的最后体面。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无论他们是正道直行还是剑走偏锋,长安的繁华与美好,依然缥缈得如同隔了千山万水的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

后来,高适与李白,都离开了长安。高适入幕哥舒翰帐下,李白开始寄情道家,追求长生。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人对长安的追寻之路,都已经失败了。无论年轻时多么执着的追求,到了生命的某一时期,他们不约而同地掉头转向。只是高适的追求更加实际,在扬州与裴小姐比试失败之后,他知晓自己技不如人,就回乡苦读,磨炼枪法;在明白自己无法在长安立足之后,他转而弃文从武,入幕哥舒翰。而李白,他崇信道家,辅佐永王,兵败被捕,流放夜郎。直到书童对着高适念出那些他写给永王的诗句,我们才知道,原来他的雄心壮志一直都在,无论是被逐出长安,还是学道修仙,都无法熄灭心中最初的理想之火。他的悲剧,在于不知世事,却敢一头踏入,多么勇敢又多么天真。但是这种天真,不正是理想主义最吸引人的地方吗?

怀才不遇是创作的母题,纵然豪放如“苏辛”,也多有牢骚之作。可是,我们总是认为,这些情感与现实隔得太远,远到天上人间,远到无法触碰。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怀才不遇,是可以具象化的。它是与长安相距三万里,是李白日渐隆起的腹部,是高适越来越多的皱纹,是王维响起在喧闹王府的缥缈琴声,是寒门士子被弃之门外的行卷。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又岂止三万里呢?从陕州到扬州,从长安到边关,无数的文人志士,来往穿梭,不断地向着远方前进,向着梦想追逐。可是远方有什么呢?海子早就说过,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而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再回到影片本身,我们必须看到时代的因素。唐太宗曾感叹,天下英雄入其彀中,然而影片中出现的沧海遗珠,数目就多得令人感叹。其他时候,野有遗贤,大概是世间常态,旁人见了,不过感叹一声,也就丢之脑后。

可叹的是,尽管所有的理想都如长安般远在天边,追逐理想的人,依然前仆后继,未曾停步。他们知道前路难行,却依然栉风沐雨不改初心。李白在恍惚之中见到满天仙人,依然选择追随永王;高适在边关十年,局势危急时只身入京传讯。他们吃够了长安的苦,却从未真正放弃。人之高贵,也许就隐藏在这锲而不舍的追寻中。苏轼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时代无法选择,但真正坚毅的人,能够听从本心,虽千万人,不改初衷。

因为,这个时候,他做的,是他认为对的事,是他自己想做的事。他也许曾被时代鼓荡,受他人影响,可是他在一路的追寻中,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选择了自己的选择,也坚定着自己的选择。他不再惧怕凄风苦雨,也不再理会前路艰难。

他只是朝着长安,一路前行。

    上一篇:月下相思(组诗)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