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白鹭岛
■雁峰
时间仿佛是窗玻璃上悄然滑过的雨滴,不知不觉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三十年。背着时光,一直往来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在写作中行走,在行走中写作。曾眺望过东埔的春色、桂山的晴岚,探寻过石峡恐龙遗迹,游走在市井闾巷。每到一处都想详尽地记录下这些经历和经历中的心情,但每次拿起笔时却多少有些迟疑和犹豫。那些经历中的冷和暖、感与悟,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心情起伏和节气变化,也不是就此生发出的冲动和感动。
此刻阳光透过玻璃静静地铺满房间每个角落,窗前的凤凰花如期开得热烈灿烂,伸展出的枝蔓让人难忘和抚慰。
(一)
适逢闰二月,春意迟迟,友人邀约去春沐源踏青。返程时沿着205国道转入高新区,自南而北行驶,接近滨江大道时,白鹭岛公园的标识牌赫然入目。一看名字,心生好奇与喜欢,便停车进去走了一圈。
白鹭是一种栖息于近水边的鸟类,轻盈纤巧,美丽纯洁,灵性十足。纵观全国,凡有白鹭栖息的地方,皆是生态优美之地,所以便有了诸如“白鹭岛”“白鹭洲”“白鹭湾”“白鹭湖”等景点。我向来认为,白鹭是属于乡村的——可曾见过白鹭栖息于城市的楼顶、停落于人造的公园?麻雀、鸽子会为城市留步,但是白鹭却生活于乡村,性情高洁,傲然孑立,像仙风道骨的隐者,驮着杜甫的诗卷、张志和的绿蓑衣,隐居在山水田园,逍遥自在。
白鹭俗称鹭鸶,享有“环保鸟”的美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记忆中,乡村少不了白鹭,尤其是初夏,“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此时禾苗拔节,麦穗青黄,绿树葱茏,繁草葳蕤,养眼养心。那些白鹭从远处款款飞来,灵巧地收拢如扇的双翼,伸出细长的双腿,栖落于田间地头。原野中,低头啃草的牯牛背上往往驮着白鹭,鹭随牛走,牛随鹭动;水田里,农人耕作掀起阵阵泥浪,一群白鹭跟在后面啄食被犁铧翻起的水生昆虫。那些坐在田埂上玩耍的野孩子,心里也一定飞翔着一只只白鹭吧。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漫步白鹭岛公园,碧道红花与江中浪花连成一线,迂曲环绕。行经之处,翠色盈目,虫声在耳,树林、草丛、湿地等,次第接续,错落交织,样貌天然,鲜见雕饰的痕迹。晚风清爽而略带泥腥的气味,到处弥漫飘荡,让人不由得鼻翼翕动,肺叶开张,畅快呼吸,大口吐纳。
礼失求诸野,行进中的大地正重拾和恢复着过往因为走得太快而丢失了的东西。人们并没有放弃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建立健康连接的努力,放下被物质和欲望激发出来的自大与傲慢、焦虑和虚无,悠游在山水田园、 艺海书山与光风霁月之间。这样的人生情调,不仅让自身的生命如行云流水,而且可以摒弃社会的冷漠与猜忌,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亲和力与亲近感。
(二)
白鹭岛毗邻河源国家高新区中央活力区,三面临水,突入东江江心,在此修建公园,是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品位、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公园的命名,盖因此地常年有成群的白鹭翱翔嬉戏、惬意栖息,园以鹭名,鹭以园栖,人鹭和谐,平添生态之趣。
对于自然来说,理寓于气,气囿于形。何谓理?在我看来,理就是自然法则,是谁也抗拒不了的天道。而理的根本是生态,理不是单独存在的,生态涵养着理。何谓形呢?——“山峙水流之行也。山之所以峙,水之所以流,气使然也,而其中有理存焉。气成形,理亦赋焉也。”白鹭岛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地形和生态特点,在保持东江岸基生态的同时,使绿植高低错落、花卉缤纷多彩。岛上原本种有大片高大的荔枝林木,建园时没有选择铲除,而是保留原始生态植物,在林中修筑一条条小路蜿蜒其中,将荔枝林打造成一个珍果秘境。
公园里清幽宁静,游客稀少,历历可数。二十六万平方米的平畴绿野,别出心裁地架设空中栈道,散落点缀了一些亭、台、椅,时尚典雅。这些人为的造物,也都不事张扬,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安于充当陪衬,不曾袭扰整体的和谐氛围。置身其间,都市的喧嚣扰攘被远远隔离了,心中升浮起一种物我两忘的出世之念。那是一份与天地自然深度融合,从容、熨帖而宽裕的感受。
行走在空中栈道,脚下木板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像是一路走一路聆听叮咛;两旁树木与杂草错杂,蒸腾着清凉的气味;初长的蒹葭在微风中耳鬓厮磨,窸窸窣窣,旁若无人地说着悄悄话;连绵不断的绿于视野里铺陈,层层叠叠,如同一首舒缓的绿岛小夜曲,不疾不徐,渐行渐远还生。
在白鹭岛,毫无疑问,真正的主角就是那些白鹭了。许多游客也正是冲着白鹭而来,网上对公园的介绍,微信朋友圈里的图片,一大半也都聚焦于白鹭。白鹭有恋旧巢的习性,恋旧巢鸟类是有家园意识的。家园意识并非人类所独有,有动物家园的人类家园,才是广义的家园。在大地上栖息的物种,没有哪一个可以独善其身。正当我穷尽目力寻找白鹭时,一只白鹭仙子般从远天飞来,优雅地舞蹈、滑翔,俯身而下,竟在不远处的江边轻盈地落停了。然后迈着碎步,像个悠闲的散步者,或啄食,或啼鸣,翕张雪羽,昂起曲颈,作欲飞未飞状……眼前顿时都鲜活了起来,周遭的一切似乎是专为藏匿白鹭的行迹、提供家园式抚慰和怀抱的所在了。
面对此境此景,我不禁想起南宋诗人曾几《闻禽声有感》里的诗句“坐闻幽鸟语”。用心灵与鸟语对接,这是何等美好的生命状态。当一个人不再以生活享受为幸福的标准,不再以金钱、权力、地位、美色作为衡量生命的价值取向,而是痴心于某种大自然的物象时,生命才会呈现出别样的风景。
(三)
一个城市的变化,总是以高楼拔地、道途通畅来言说的,常常忽略了置身于这些坚硬与坚硬之间的各类公园。市民百姓虽然有太多的依恋和期待,但以为公园就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存在。公园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19世纪公园在欧洲兴起之初,主要是一种启蒙性、教育性的设施。我国第一座城市公园为上海租界的外滩公园,1868年建成开放。当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演进,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工生态系统。注重城市中自然特色风貌的保护,让山、水和植物要素重新焕发生命力、发挥生态效能,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本质要求。
白鹭岛公园让我念兹在兹,流连不已,正是在于原生态和桃李不言。曾经的一片滩涂地,已悄然蝶变为网红打卡胜地。往昔的荒寂,今日的秀美,大故事,小情节,静静地收纳在“白鹭掠水影,青山入画屏 ”的意境中。恬静便是此时的自然之态,我想以内心之恬,去偎天地之静,应该有难得的心灵慰藉。
突然传来清脆急促的叫喊声,我抬头循声望去,一个小男孩在不远处的江边,举着小手,正趔趔趄趄追赶着一只白鹭。身后的母亲一边喊着话,一边跑去欲把孩子抱起。我冲孩子笑了笑,目光长久地注视着那只白鹭:一会低着头在江边小石头上作金鸡独立状,一会飞上树梢上东张西望,一会斜着身子横掠水面,脚趾偶尔轻触涟漪……此时此刻,时间仿佛减缓流逝的速度,自己也因此获得了生命的慈悲——万物在自然之中,共有共享共生共荣,尽可能不去浪费,绝不去践踏。在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命运与之相互依存。无论一生如何卑微,都需要神性,需要敬重万物,学会卑微地自处。
这次邂逅白鹭岛,是一种机缘巧合,也是一种意外收获。尽管只是匆匆“到此一游”,却竟有了一次次的向往,此去作别复登临,再度领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宇宙美韵,反思个体生命的存在方式,感悟“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伦理情怀和“取之以时,用之有节”的生态智慧。
暮色四合,晚霞铺江,天地绿岛,白鹭翔飞。青山蒙蒙,绿水也蒙蒙,此时是不应该打开手机拍照的,人与自然的距离消无了。于是我恋恋不舍不忍跨步,又一次站了,痴了,很想下辈子变成一只白鹭,选一棵花树或者江边哪块礁石,就那么安静地敛翅栖息在这岛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