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中小学“晒”出特色实践作业成果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本报记者 邹茹玉
近日,我市各中小学校陆续展示学生的特色实践作业成果。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市各中小学积极探索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学科融合
实践作业玩出新花样
市一小语文教研组为学生们设计的“语海拾贝”主题实践作业令人耳目一新。各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差异化的实践任务。一年级学生用画笔绘制“故事贝”,二年级学生制作“词海之舟”词汇卡片,三年级学生创作诗意书签,四年级学生撰写“海底书信”,五年级学生则通过思维导图深入解读《海底两万里》。
数学作业打破了课本的边界,成为学生们探索生活的“实用工具”。从一年级的“数学小故事”连环画,到二年级的暑假作息时间表,再到三年级用小数计算知识完成购物任务……这种寓教于乐的作业形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英语学科创新实践,该校学生通过“一起学绘本馆”微信小程序,参与“每日阅读+配音”活动。“从最初的生疏跟读,到后来的流利配音,学生们在趣味互动中积累了大量词汇与句型,英语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显著提升。”该校英语科组长闻芷静告诉记者,多数班级的参与率超过80%,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也在坚持中慢慢养成。接下来,该校将启动第二阶段的绘本创编与展评活动,从“读绘本”到“创绘本”,让学生们在发挥创意的过程中提升英语写作与逻辑构思能力,让英语“学以致用”。
环保实践
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江东新区正德实验小学将环保教育融入实践作业,设计了“垃圾分类我参与”主题活动。活动要求学生联系社区或村委会,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掌握最新分类标准,并向身边的人宣传推广。学生们通过制作手抄报、“变废为宝”手工作品、记录垃圾分类日记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
该校二(2)班学生林子宸喜欢画画,于是他通过制作手抄报的方式分享环保知识,并懂得了要和家人一起努力保护环境。四(2)班学生陈禹汐表示不仅熟练掌握了垃圾分类方法,更坚定了持续参与环保的决心。
“学生们用行动证明了他们不仅能做好垃圾分类,还能把这份责任做得有创意、有温度。”该校教师班主任黄静霞认为学生们的作业“超出预期”了。学生们在认真完成“作业”的同时,还画了分类表、记了观察日记,有的还主动和家长一起做,甚至成为了家里的“环保小监督员”。
理念创新
实践作业培育核心素养
突破传统纸笔作业模式的创新实践,展现了我市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外的生动延伸。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从纸上谈兵到亲身实践,这种转变正推动着教育方式的创新。
“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黄静霞说,设计垃圾分类实践作业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绘本配音的流利表达里,藏在超市算账的清晰思路里,藏在连环画的创意想象里。”市一小教研室主任缪碧群认为,这种注重实践体验的作业设计理念,是让作业回归教育本质——不是知识的重复,而是能力的锻造;不是负担的叠加,而是素养的浸润。这一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