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视窗

我市教育系统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打造沉浸式“行走的思政课堂”

2025-09-05 11:06:56 来源:河源日报

■和平县福和小学教师在阳明博物馆执教“行走的思政课”。

■文/图:本报记者 邹茹玉

通讯员 李颖敏

近日,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我市教育系统创新思政教育模式,通过“谁来讲”“在哪讲”“讲什么”三位一体改革,打造沉浸式“行走的思政课堂”,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新格局。目前该模式受学生喜欢、效果明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新动能。

打造“行走的课堂”场景

拓展思政教育空间

此前,广东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体系项目(河源)到和平县开展教研帮扶活动时,和平县福和小学教师黄小珍、梁海平围绕“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主题在和平县阳明博物馆共同执教了一节“行走的思政课”。教学过程按照“少怀大志,破心中‘贼’”“心怀社稷,武治文育”“宗创心学,躬身授业”“家训砺行,智慧成长”四个篇章推进。通过实地观察文物展陈、情境体验历史场景、主题研讨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刻领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丰富内涵与行动内驱力,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追问”,实现了道德情感与思想认同的双重提升——这也是河源市小学阶段首次呈现“行走的思政课” 现场教学展示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是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创新实践。”市教研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空间限制,以社会实践为载体,通过场景化、互动化的课程设计,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实地观察、情境体验与主题研讨等教学环节,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值得探索和推广。

组建队伍 优化课程

提升思政教育质效

聚焦“谁来讲”“讲什么”,我市教育系统积极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队伍,坚持注重创新教的方法、讲的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讲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紫金县尔崧中学聚焦“谁来讲”,形成“多部门联动+内外专家协同”模式,即由校团委牵头,联合历史、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多学科教研组,吸纳校内外专家学者、刘尔崧亲属及研究专家组成授课团队,确保教学专业性与实践性结合。同时,充分发挥团支部、党史宣讲队和志愿者服务队的组织与带头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朋辈引领。课程开发上,该校以“传承尔崧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为核心,依托本土红色资源,构建了“知识学习—实地参观—致敬先烈—宣扬精神—生活践行—评价激励”六大进阶式活动课程,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中感知、在体验中内化、在实践中传承,为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探索出有效路径。

而和平县福和小学则注重将课程思政与德育主题深度融合,日常教学中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讲授思政课,不仅率先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100%由专职教师任教,还构建起“课程建设一体化、育人载体一体化、目标任务一体化”校本思政课程体系,设计“追问式”研讨环节,开发了特色课程模块,采用对话式、问答式教学方法,增强教育感染力,使思政教育从“纸上谈兵”变为“身临其境”。

当前,“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在我市已初步呈现“教学有创新、教师有热情、学生有收获、社会有反响”的势头。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教育系统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统筹育人资源,强化协同联动,推动更多思政“金课”走出教室、走进历史、走向未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秋季新学期开学首日花式迎新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