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教育 创新点亮未来
——我市中小学校科学教育探索与实践观察
■本报记者 邹茹玉
当下,科学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进科学教育在校园的落地生根。河源市各中小学校紧跟步伐,积极开展科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动手能力,成效显著。
课堂里的思维革命: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近日,市第四小学的科学实验班教室里,五年级学生雷鹏民和队友调试着投石车模型,这是他们科学实验班的实践作品。“杠杆原理和抛物线轨迹都是我们自己计算的。”他擦拭着额头的汗珠,手上的木屑在阳光下泛着微光。
此前,市四小在2024年粤港澳青少年信息学创新大赛上荣获“优秀组织单位”,更在省总决赛中捧回了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这距离该校第一次组建编程社团,不过几年光景。这所年轻学校的成功,折射出我市在科学教育上的探索与实践。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积极指导各学校加强科学教育,通过打造科技创新课程,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科学教育元素,开设科技创新社团,开展科技创新文化节,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研学实践课程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创新精神。
我市各中小学校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也不断探索前行。日前,河源市第二小学5名学生在第二十二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科技绘画项目中获奖。“科技不是孤立的工具,而是连接五育的桥梁。”该校负责人介绍说,学校一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日常开设了编程、机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等课程,助力学生掌握前沿科技知识。
河源市正德中学的跨学科实践更显深度。该校围绕新课标六大逻辑主线,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融合,让信息科技与多学科碰撞思维火花。专业机房、人工智能实验室等硬件设施齐全,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技术创造能力,并积极参与各类竞赛。
师生眼中的科学力量: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26日下午,在市正德中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学生们实操“物联网与智慧社会”模块,用传感器和编程模拟智能农场系统,将生物课的光合作用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他们惊喜地发现,信息科技原来能解决这么多现实的问题,而且跨学科实践给自己带来了思维的突破。
“新课标要求‘做中学’,在我们这里成了‘用中学’。”该校信息科技教师谢志超介绍,该校的信息科技课程采用情境化、互动体验式、数字化工具融合等教学模式,让学生模拟“校园网络工程师”解决真实网络故障、通过自然语言生成游戏代码、设计并利用3D打印机打印模型,实现硬件控制和组装成型。“这些课程和教学形式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也得到彰显。”据悉,该校学生团队近几年来在省市机器人比赛、无人机比赛、python编程比赛、科技创新比赛等科技竞赛中,屡获奖项。
“以前觉得编程就是打代码,现在才知道它能解决真实问题。”市四小学生肖斯恒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科学专业术语,他认为结合动手实操和理论知识,能让自己对数学的思维更加敏感,对各学科学习都有新启发。
该校构建的“基础课程普及+精品社团拓展+竞赛活动培优”三级培养体系成为该校打造“科技加法”办学特色的秘诀之一。该校副校长谢碧玫介绍,该校自建校以来,将科技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配齐专职教师,完善硬件设施,积极引进校外资源。在市四小,低年级学生在AI启蒙课上认识了语音识别,高年级学生则接触算法设计;15%的学生加入C++编程、机器人等精品社团。
破局者说:
在资源洼地培育创新高地
“三四线城市的科学教育,不能总想着‘弯道超车’,要先学会‘换道突围’。”在粤港澳青少年信息学创新大赛经验分享会上,市四小信息科技教师朱丽梅总结出五条“河源经验”。
首先是课程普及,让信息素养扎根日常,如将新课标的“人工智能初探”转化为“校园问题解决工作坊”,带学生用算法优化食堂就餐路线。第二是举办类似科技嘉年华的活动,让科技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第三是开设科学社团精准赋能,让科技兴趣在校园开花。第四是家校共育,让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同行者”。最后是以赛促学、以学强赛。
“科学教育不是大城市孩子的专利。”朱丽梅表示,接下来市四小将联合兄弟学校共建“信息学教育联盟”,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希望河源能集聚更多师资力量,让科技教育的星火,照亮小城市的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自己的“破局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