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微家书——家风润心·美德同行”作品选登
——【编者按】——
2024年“微家书——家风润心·美德同行”活动自启动以来,获得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踊跃支持,广大师生与家长热情高涨,积极投稿。截至12月26日下午,微家书投稿平台共收到556篇饱含深情的家书作品。
该活动由市教育局和市文广旅体局联合主办,河源日报社、市图书馆、槎江书院承办,是我市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张亮眼 “名片”。从今日起,本报将从投稿中遴选出部分佳作,分期刊登展示,希望借此鼓励更多师生、家长积极参与活动,也期待大家佳作源源不断,踊跃投稿。
《“赞”与成长》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我每一次拍完新的短视频,你们总是期待我会收获很多的“赞”。看到我的成长,你们无比高兴。能让你们高兴我也很开心。在这里我有一些心里话想对你们说:
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付出,教我拍短视频,让我学会表达自己,并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喜欢听到你们说我是个好女儿。很多时候我也觉得拍视频真的很好玩。
可是,有时候我也会受短视频的影响。当我看到视频下面都是夸我的评论,我就觉得自己好像变得骄傲起来,别人说我一点点不好或者有人说不喜欢我们的视频,我都会觉得很难过,有时候都没心情学习了。
我还发现,有时候我们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会做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比如,有一次我们拍爸爸藏私房钱的视频,大家都觉得好笑,可是在学校里同学们却笑话我是“叛徒”。我知道大家没有恶意,老师也教育我们:演戏没有好坏之分,每个角色都很重要。但我还是觉得心里不舒服。
爸爸妈妈,我觉得我们的视频不能只是为了好玩或者只为取得更多的“赞”,就去做那些不正当或有害的事情。老师说,我们要做正直的人,不能做在背后说人坏话的事情,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的家风。
爸爸妈妈,我们以后要拍正能量的视频;我不希望我们为了博取“赞”而去拍内容低俗的视频。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也爱我们的家。我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家变得更美好,更幸福!
你们的小宝贝:崔淑雯
【作者:龙川县老隆水贝小学 二(7)班 崔淑雯 指导老师:郑捷】
《家风如灯,照亮前路》
亲爱的父亲、母亲:
时光如流水,转瞬之间,那些镌刻在记忆里的小事,已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明灯。你们的言行,不曾显赫,却深沉有力,如清晨的微光,默默照亮前行的路。
还记得那次数学考试的77分,那是我头一次感到成绩的数字竟能如此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回家时,我小心翼翼地将试卷藏在书包的最底下,忐忑不安地熬过了晚饭时间。可你们的目光如炬,总能察觉我的隐瞒。
“怎么了?”父亲坐到桌旁,目光扫过我的神情。
我最终低着头,把试卷递了过去,声音颤抖:“爸爸,可以不签这次试卷吗?”
“为什么?”他微微皱眉。
“因为……因为太丢脸了。我怕同学知道了会笑话我。”
父亲听罢沉默片刻,随即说道:“分数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直视它。人生中,谁没犯过错?躲避只会让你错得更深。”他取过笔,在试卷上稳稳签下他的名字。
那一夜,我第一次意识到,承认错误不仅需要勇气,更是一种面对自己的诚实。次日,我带着试卷走进教室,忐忑之中竟多了一丝轻松。父亲教会我,坦然接受失败,才能迈出重来的第一步。
还有一次,是一个寒冬的午后。风吹过村巷,像锋利的刀,割在脸上生疼。那天,家中来了位衣着破旧的乡下阿姨,手里提着一篮地瓜。她站在我家门口,似乎犹豫了许久,才终于敲响了门。
母亲热情地接待了她,将她迎进屋里,又倒上一杯热茶暖手。阿姨吞吞吐吐地讲述着:她的孩子病了,她孤身进城借钱,却四处碰壁,无助之下才找到我们家。
饭后,你们拿出一笔钱递给她。阿姨连连摆手,母亲却轻声说道:“用着吧,别耽误了孩子的病。我们也曾被人帮过,帮人一把,是为自己积福。”
那晚,我问母亲:“她和我们非亲非故,为什么还要帮她?”母亲看着我,语气平静却坚定:“人与人之间不只有亲缘。她有难处,我们有能力伸手,为何不帮?要记住,共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力量。”
这两件事成了我成长的基石。一件教会我,诚实是自我审视的起点;另一件教会我,与人共情是构建完整人格的关键。诚实让我直面内心,而共情让我懂得世界的宽广。
后来,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是面对他人的求助时,总会想起这些片段。父亲在灯下签名的背影,母亲递出钞票时的微笑,常常像一盏灯,指引我从困惑中找到答案。
家风究竟是什么?它不是写在条幅上的训言,也不是饭桌上空泛的谈论。它藏在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中,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将我们引向远方。它教会我如何面对失败,也教会我如何理解他人。
今天写下这些,既是写给你们的,也是写给我自己的。愿家风如灯。
卢大发
【作者:卢大发为和平县阳明镇第一小学 二(8)班 卢风的家长】
《奶奶做豆腐》
亲爱的奶奶:
奶奶,您是不是又在田里忙碌?奶奶,我真想您能歇一歇!奶奶,今天我看到朱自清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一小洋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豆腐是客家人的传统美食。我最爱吃奶奶做的豆腐,清爽香嫩,平实热切。
儿时的记忆,似一粒豆子,从故乡的土壤里拱出来。秋日的田埂上,奶奶总会带我去收豆子。看着被阳光喂得饱饱的豆荚,奶奶会笑得合不拢嘴,一面念叨着“好哦,好哦”,一面轻手轻脚地收割,仿佛那是她养育的孩子,生怕碰伤或遗落一粒。
看奶奶做豆腐,仿佛看一场大戏。经过一天的浸泡,豆子像沐浴过的美人,体态丰腴。奶奶却并不急着做,而是有仪式感地、虔诚地凝视着。她喃喃自语:“豆子啊,你们熬过了多少晴天和雨天?等一等,就有豆花香了。”
磨豆子最累人,奶奶却从不交于别人,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推着磨盘,就像她竭尽全力推动着生活压给她的那些苦难,不急不恼、不怨不艾。一圈又一圈,白色的琼浆汩汩淌下来,那是豆子在奉献自己的生命。
压轴大戏是奶奶用卤水“点花”,那是做豆腐的秘诀。每每此时,奶奶既从容淡定,又严谨认真。多一点,豆腐就老了,又黄又涩。少一点,豆腐又太嫩了,易碎,失了弹性。我问过奶奶“点花”秘诀,什么样的比例,才能把豆腐点得恰到好处。奶奶爽朗地笑起来:“傻孩子,哪儿有什么秘诀?奶奶不认字,可奶奶懂一个理,‘点花’就是把握好分寸。就像做人,拿得起,稳得住,像这豆腐,清清白白,方方正正。”
豆腐的香气不仅萦绕在奶奶身边,也隽永在诗意里。读《苏东坡传》,读到东坡被贬,低薪,待客热情,亲自下厨,“箸上凝脂滑,盘中软玉香”,烹饪豆腐的手艺精湛。纵是一饭一粥,一菜一羹,依然吃得清丽芬芳,乐趣横生。人生沉浮,他的达观,他的丰盈,他的清欢,令我向往。
原来,好的豆腐,撑得起的不单单是压在身上的石头,还有人心。不管啥时候,人心都得像豆腐一样,不能散了个儿。这也是奶奶的人生缩影。
奶奶,您辛苦了一辈子,现在要多休息。您的孙女,一定会记得您的教诲,像豆腐一样做人,纯真、清淡、方正。
祝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您的孙女:袁嘉钰
【作者:龙川第一实验学校 九(27)班 袁嘉钰】
■整理 邹茹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