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升进行时
创新机制改村校 村童求知路宽广
■龙川县鹤市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在棋艺室上围棋兴趣课。优化后的学校规模扩大,教育教学条件得到大幅提升。
■文/图:本报记者 邹茹玉
“新学校又大又漂亮,还有可口的午餐。”秋季新学期,龙川县鹤市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钟灵云从原村小转到中心小学,她不仅遇到了授课生动、认真负责的班主任,学习成绩显著提升,还加入书法兴趣小组、登上文艺表演舞台,性格愈发开朗自信。
今年以来,我市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统筹有序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升工作。全市共优化249所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升率56.72%,释放教师编制1314个,预计每年直接节省财政资金2755.5万元。这是我市“创优”“创强”工作开展以来的一大成果,进一步为河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夯实了根基。
高位推进
借力调研团队谋划全局
为优化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我市采用“深入调研、科学评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力求为乡村孩子打造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环境。
据了解,我市将此项工作纳入重点发展工程,市级领导团队挂帅,组建起县乡施工团队,设立“四级工作法”部门联动平台,凝聚部门合力,一体化推进。为精准施策,市教育局组织干部赴肇庆交流,同时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单位11位专家学者组建调研团队,深入各县(区)开展调研,形成14份翔实报告,为我市优化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提供了数据支撑与问题剖析。在此基础上,我市科学编制《河源市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升工作方案》,为工作开展绘制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情细化方案,实现了“一县一计划、一镇一政策、一村一方案”,任务精准落地基层。
政府兜底
化解群众急难愁盼
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升进程中,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赢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据了解,政府全力兜底,合理分担撤并衍生的交通、伙食费,对贫困生重点资助。如紫金县按4∶4∶2的比例,由政府、学校、家长三方分担费用。针对看护难题,各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完善设施,聘用专人看护,确保食宿、交通无忧后才实施优化工作。同时,为打破“麻雀学校”师资困境,今年我市统筹中心与小规模学校教师管理,盘活编制、优化队伍,补齐课程短板、改善学习氛围,为学生全面成长固本强基,切实提升教育质量。
资源整合
助力落实五育并举
紫金县蓝塘镇在优化前全镇共有小学28所,其中学生人数不足百人的教学点12所,教育资源分散。为全面优化蓝塘镇小学教育资源,蓝塘中心小学创新推行片区化办学,将小规模教学点的学生集中至4个片区中心校。该校党支部书记赖小辉认为,此举初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目标,为落实五育并举创造了有利条件。
龙川县鹤市镇优化前原有小学分布零散,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受限,而优化后,该镇的学校规模扩大,师资力量增强,师生比更趋合理,课程设置更加多元,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双提升”。“以前村小条件有限,师资和设施都跟不上,现在孩子有营养午餐、午休服务,我们安心多了。”二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感慨,正因为是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让家长真切感受到了这些暖心变化,也让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更加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教育优化旨在关爱每个孩子,让他们享受到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龙川县鹤市镇中心小学校长冯拥军表示,学校将继续加强师资建设,引入多元教学方法和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后勤保障工作,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