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学校坚守“老老实实办学校,踏踏实实做教育”初心,引领河源市乃至广东山区民办教育发展
矢志教育三十载 弦歌不辍育栋梁
■光明学校(校本部)。
■2024年10月27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光明学校八年级学生李森、张涛、曾旭峰夺得“广东省青少年环保创意大赛——环境科学知识竞赛”冠军。
■2021年9月10日,第37个教师节,光明学校表彰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2021年11月30日,光明学校七年级学生参加计算能力大赛。
■2023年5月31日,光明学校第一小学“小手牵大手·光明共成长”亲子活动现场。
核心提示
30年扎根河源大地,砥砺耕耘;30年专注办学育人,桃李芬芳。
从1994年到2024年,作为河源市第一所民办学校,源城区光明学校已走过三十个春秋。该校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以“立志、做人、创业、奉献”为校训,坚守“老老实实办学校,踏踏实实做教育”的初心,已为河源培养毕业生近2万人。
在一代代“光明人”的奋斗下,光明学校从小到大、从弱渐强、从传统到特色、从鲜有人知到声名渐起,实现了“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目标,成为“老百姓信得过的,在河源乃至广东有影响力”的优质民办学校,为河源市乃至广东山区民办教育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克艰难解民忧 光明点亮“一校四区”
日前,在第十一届广东省青少年环保创意大赛——环境科学知识竞赛决赛上摘得冠军的参赛选手张涛回到光明学校后,激动地跟老师说:“这是我送给学校30周年华诞最好的礼物。”
一支来自山区市的民办学校队伍能在高手如云的省级赛事上脱颖而出、斩获桂冠,并非易事。或许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所学校是从一所家庭式学校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时间回到1994年,市区新江路一带,住着数千户新丰江水库移民。由于当时政府办学资金紧缺,可容纳学位有限,方圆几公里没有一所学校,居民子女无法就近上学。为了解决孩子读书难问题,退休干部陈集珍急群众之所急,与拥有教师经历的爱人诸连泰商定后,毅然在自己的住处办起了一所初级小学:200平方米的普通民房为教室,3名老师带着49名学生。这所以“光明”命名的学校,由此在一片希望与憧憬中迈出新生的步伐。
1995年,为让更多的孩子能就近上学,陈集珍与后来加盟光明学校的合作者缪贵昌多方筹资,在光明路东一处空地兴建起第一个完善的校区,光明初级小学升格为光明小学。考虑到小学毕业后的学生继续上学问题,1996年,他们又紧锣密鼓地在新江二路上屋开发区建起了九年一贯制的新校区,开办初中和幼儿园,光明小学更名为光明学校。此地也成为光明学校的“根据地”。
1998年,为将学校办出特色,光明学校引进“剑桥少儿英语学习系统”,创办双语(剑桥)学校,实行双语小班制教学,办出了“光明双语教学特色”。1999年,经市教育局批准、省教育厅备案,光明学校开办实验高中,初步形成了“一校四区”的办学布局。
自第一届学生高考后,光明高中的成绩便逐年攀升,更是培养出了清华学子叶树勋等优秀人才。“光明高中是光明学校前期办学的一个缩影,那时候虽然我们的办学条件不优越,教育质量却总能名列市区前茅。”光明学校校长黄俊回忆道。
强硬件优软件 办学水平跨越发展
1999年之后的10年,是光明学校树立口碑的10年,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屡获突破。2004年,学校发展规模达到第一个高峰,全校共有101个教学班,学生人数达5097人,拥有教职员工427人。
2010年,受办学场地所限,光明学校停办高中,并由此走上优质化发展道路,由做大转变为做强,以优质学位满足社会需求。为此,学校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升级改造硬件设施。
2012年以来,该校累计投入3135万元,先后用于中考考场、设备设施达标、综合楼、行政楼、双语学校的搬迁、改造学生饭堂、购置校车等,为师生营造更加优质的教、习环境,推动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注重“强硬件”的同时,光明学校还时刻不忘“优软件”,着力打造一支师德好、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壮大提供坚强后盾。
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光明学校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大力实施“青蓝工程”,以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为载体,推动教师之间互相帮助、传授教学经验;组织教师队伍参加校外专业学习培训,着力激发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创新教学理念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
黄雪芬是光明学校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自2009年任教以来,她便不断钻研教学方法,苦练“内功”,多次在省、市、区各级论文和教学案例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为了更好打磨教学技巧,我时常与同事们进行集体备课,其间,大家的思维碰撞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精诚团结、精益求精的业务精神也因此深入每位老师的骨髓。”黄雪芬表示。
在学校规范、科学的管理下,和黄雪芬一样,越来越多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激发,在各自岗位上全力以赴发挥才智。截至目前,该校已先后培养出骨干教师120多名、学科带头人73名,区级、市级、省级名师22名;50多位教师先后被评为省、市、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
“学校不仅提供学习平台帮助我们提升专业技能素质,还为我们教师团队组织形式多样的团建、慰问活动,在释放了我们的工作压力之余,还增强了我们的凝聚力,我们所有教职员工都以光明为家、以光明为荣。”已在该校执教15年的老师李勇深有感触地说。
重课改创品牌 育才树人硕果累累
自创办以来,光明学校始终视教学质量为生命,通过实施课堂改革、构建生态德育系统、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打造特色优质教育品牌。
2011年起,为适应教学形势,光明学校开展课堂改革,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方案,围绕教师培训、实施“自学—互学—检测”三阶段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等方面大胆创新和尝试,教学成效逐步凸显和提升。
“老师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我们学会了灵活思考、掌握解题技巧,我也因此爱上了数学这门学科。”张武是光明学校2014届毕业生,受李勇等数学老师的影响,毕业后他也成为一名数学老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老师们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细心地准备不同的辅导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对现在的我影响非常大。”张武表示,“光明教法”已成为他现在工作中的“独门武功”。
秉承“立德树人”的总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光明学校深度挖掘德育资源,积极创新德育模式,丰富育人手段,提升育人效果,形成了具有光明特色的生态德育体系,构建“立规、育德、立志、育心”四大工程。根据初中生三年的成长特点及认知规律,学校不仅相对应地策划开展了“孝、家、梦”主题活动,开发了校本课程,加强了德育渗透,还积极延伸劳动主题,聚焦劳动教育,开展手工、种植、烹饪等活动,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识、理解和尊重,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光明学校执行校长刘德生说:“我校德育工作紧扣《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开展。近年来,工作重心从严防学生违纪变成引导学生立德,以体验式活动代替枯燥的说教,学生更乐于接受,德育效果更好。光明德育人将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点,不断更新、调整德育工作方式和内容,打造具有光明特色的德育品牌。”
“作为家长,我非常认可光明学校的德育教学方式。我的小孩在没进光明学校前,很少主动做家务,现在回到家后会积极主动承担家务,让我感到很欣慰。”该校2022届毕业生时馨儿的家长梁增莲开心地说。
走进光明双语学校,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高矗的孔子雕像下,学生们专心致志地进行鞠躬等巡礼仪式;教学楼里的主过道、走廊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的经典语句,以及老子、孔子的画像,引导学生明礼诚信、厚仁笃行。光明双语学校执行校长包寅生介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不仅专门开设了经典阅读课程,还通过开展传统节庆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有效丰富校园生活。
基础学科和德育工作创新不断,文体教学和特色活动更彰显个性。为培养并激发学生特长,该校组织各种社会实践、科技活动,开设第二课堂、阳光体育,举办“艺体双节”。活动中,学生是策划、是编导,更是主角,从活动中受益、在快乐中成长,营造了“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除了完成课业,我们还能参加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既满足了我们的课外爱好需求,又能释放学习压力,我很喜欢这种温馨、轻松的氛围。”九年级学生杨璟说。今年秋季开学后,杨璟便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艺术展览活动,用创作藻井图的方式,表达对学校30岁生日的美好祝愿。
30年来,光明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同。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首届十佳民办学校”“广东省先进民办学校”“河源市示范性初中学校”“广东当代优质民办学校奖”“广东民办教育四十周年突出贡献机构”“源城区十佳质量优良学校”“十佳安全文明校园”“十佳德育示范学校”等荣誉。该校党支部多次被评为河源市、源城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分管教育工作的原副省长王屏山曾这样评价:光明学校是广东山区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
守初心展未来 向百年名校迈进
从光明路南四巷一直往里走,一栋经过翻新的住宅楼里传来了琅琅书声,这里是光明学子最初成长的摇篮——光明第一小学。
在学校文化墙前,光明第一小学负责人何水升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着画作展览。“这幅蝶舞蜂飞图是我校毕业生林坤元当初上学时创作的,后来他的小孩也在我们学校就读,还把这幅画带给了我,我特意把它挂在了展墙上。”1999年加入光明学校以来,何水升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光明学子的成长,其中不少还是一家两代人。
为了办成老百姓读得起的好学校,学校决策层从建校初期开始,就把学费定在较低的标准,以与百姓家庭的经济能力相适应。光明学校理事会认为,30年过去了,即便如今光明第一小学面临新江路社区的常住人口变少、招生人数变少、办学经费紧缺的困境,依旧要坚守为民办学的初心,投入足够经费以确保学校健康发展。同时,光明学校坚持承担社会责任,累计为困难户子女、优秀学生减免费用1500多万元。
“老老实实办学校,踏踏实实做教育。”光明学校一直坚持一个办学信念——“教育千秋,光明永存”,学校理事会始终将资金用在保障和提高办学质量上,确保学校实现良性发展。如今,包括校本部的实验小学、初中、附属幼儿园,以及光明第一小学、光明双语学校,全校有教学班99个,在校学生4130人,教职员工380人。“光明”品牌已成为河源民办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日前,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为该校30周年校庆发来贺电,对光明学校的办学成效给予极大地肯定:办出了光明教育特色,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绩,为河源市乃至广东山区民办教育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是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一所山区民办教育的好学校。
岁月曾经风雨,更待满树繁花。30周年,是河源光明学校承前启后谋发展的里程碑,也是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新起点。光明学校积淀30年办学经验,依托现有品牌影响力,在新形势下实现稳步发展的同时,积极争取支持,解决学校发展用地问题,谋划复办光明高中,向着“办百年名校”的远期目标阔步前进。
■文字:本报记者 梁驱远 ■图片:谭湛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