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改革,聚焦高质量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 赋能绿色崛起
■河源技师学院的学生在第十六届技能文化节上同台竞技,展现各自的专业技能。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市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暨竞赛活动,集中检阅2022级各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成果。 本报记者 邹茹玉 摄
■本报记者 邹茹玉
河源理工学校今年16名学生通过高职高考被全日制本科院校录取,实现弯道超车,圆梦大学。
河源技师学院优秀毕业生黄子锋获得2024年我市唯一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河源市卫生学校药学部主任谭湘德坚守中职讲台20多年,现为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优秀的专业带头人。
……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以“扩容、提质、强服务”为发展主线,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为重要抓手,聚焦“制造业当家”和“百千万工程”,着力提升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关键能力,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为实现河源加快建设绿色崛起示范区提供了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河源职教人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技能强国使命,积极探索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奋力谱写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聚焦高质量发展
服务制造业当家,助力“百千万工程”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制造业当家的政策措施,促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提升,努力构建政府统筹、院校社会多元参与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为培育服务我市“融湾”“融深”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新思路、新路径。
围绕省、市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我市各职业学校聚焦河源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生态旅游业、现代高效农业等“五大产业”,服务我市“1+3”产业集群建设,以地方产业发展和学生升学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契合,开设如无人机操控与维护、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口腔修复工艺、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等与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打造省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中,河源技师学院对接我省手机生产基地落户河源,开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接中国空气能产业基地落户龙川,开设制冷专业;对接家政行业发展,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
同时,我市积极探索组建“百千万工程”院校联盟专家队伍,组织本地高校、重点职业学校推荐高层次教育专家、技能人才入库,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发挥“双百行动”结对帮扶高校的资源优势,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为培育服务我市“融湾”“融深”以及“五大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新思路、新路径。
聚焦产教融合
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
作为广东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河源立足“五大产业”,聚焦“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推进“1+3”产业集群培育,深化“1+3+N”产教融合改革,进一步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加快构建河源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
其中,河职院、河源理工学校等多所本地中高职院校积极与中兴通讯(河源)有限公司、广东客天下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本地企业建立战略关系,主动谋划深度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和订单班培养,累计完成33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专业验收工作,为企业发展、产业转型持续提供技能人才支撑。这是“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做法,以“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实现“订单式”技能人才的培养。
去年以来,河源技师学院先后与河源国家高新区管委会、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共建河源市第一家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与东源县人社局、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河源市第一家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该校开创性创办的三方共建产业学院,成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新样板,更是河源制造业产业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据悉,我市还统筹整合多方资源,成立了由院校、行业、企业等组成的河源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产教研共建共享平台,加快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目前,我市与省内外70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共建本地实习实训基地近150个,开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近1000个;建设省级“双精准”示范专业5个,申报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及实践中心项目建设3项,协助本地企业申报专利58项,申报各级各类课题54项,共建省级工程中心8个,市级工程中心12个,技术改造64项。
聚焦政策引领
提高职校办学质量,助力学生未来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而培育大国工匠,离不开丰沃的土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近年来,我市积极调整职业学校招生政策,构建全市“一盘棋”高中阶段招生新格局;通过新迁扩联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等方式,持续优化中职教育资源配置,逐年增加中职学位供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双师型”教师,提升了综合教学水平;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融”,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技能;通过畅通升学通道、拓展就业机会,助力学生未来发展。
2023年,我市中职、技工学校招生数达17338人,完成招生计划的95.37%。毕业生总数为10954人,就业学生10304人,就业率达94.07%。招生就业实现“进出两旺”。
在2023年省级以上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竞赛中,我市教师队伍获国家级奖项4人,省级奖项54人;高职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130项,中职、技工学生获省级奖项204项。
2023年,我市中职、技工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教育人数4135人,其中本科18人,专科4117人,共占总毕业生人数的37.75%。
目前,全市建有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1所,省重点中职、技工学校3所,推进建设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2所,全市年均培养技能人才1.5万人。
……
一串串可喜的数据,是河源职教人用汗水浇灌而成,见证着河源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果,也表明了我市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见雏形,为推动我市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全域全面“融湾”“融深”,为实现河源加快建设绿色崛起示范区提供了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