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视窗

以劳育人 动见成长

探究河源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

2024-05-10 17:05:26 来源:河源日报

f6d4092ea417e36a1fc445549696246c_hyrbs0510007_002_01_s.jpg

■河源黄岗职业技术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相结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劳动教育在我市中小学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各学校不断探索创新,开辟新的劳动教育场景,整合“劳动+”课程,实现跨学科融合。同时,家、校、社三方协同,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美、体验美并创造美,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实践探索

“劳”中显身手

紫金县第六小学已将劳动教育纳入发展规划,并为其赋予新内涵。该校构建了“悦生活悦成长”劳动课程。校内已建立多个劳动实践基地,如“大观园”“种植园”以及“非遗综合实践室”等。

学校开设多门校本课程,并组建了多个劳动社团,如“种植”“养护”和“烹饪”等。此外,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展了剪纸、禅茶制作等富有特色的课程。学校还特设劳动教育月,定期开展主题活动。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还传承了传统文化。这种独特的劳动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美的力量,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创新融合

“动”中出新知

河源已实现劳动教育的全覆盖,课程丰富多彩。例如,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将美食等教育引入课堂,组织学生体验采茶;河源市第三小学将楼顶改造成劳动实践基地;源城区公园东小学则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体验收割和播种。这些课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增强了他们的劳动意识。

在河源广附创新学校,一处“世外桃源”成为学生们劳动课的实践基地。学生们在这里体验整地、播种、浇水等农事活动,忙得不亦乐乎。该校全体教师都参与劳动课程的开发,课程以项目化方式开展,并根据教学特色和学生年龄设立不同年级的劳动课程。

3

科技助力

“育”中见未来

为了让学生在劳动中更好地发挥潜能,各学校纷纷推出创新实践活动。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引入3D打印技术,让学生在劳动课程中学习3D建模和打印,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

河源高级中学则积极探索“三创”之路,强调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联动,打造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河源黄岗职业学校更是将科技与劳动教育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计划开发一系列“科技+”劳动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4

家校合作

“效”中显共赢

在实施劳动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打通“校家社”合作环节至关重要。河源市东华实验学校以“校家社”为核心,常态化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劳动教育活动,与孩子们共同种植、打扫等,增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此外,该校还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助老扶幼等公益活动,培养其劳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家校社的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还促进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紧密联系和共赢发展。

■文/图:本报记者 王淑君

    上一篇:促进中小学知识产权和创新文化教育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