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圈养”现象引热议,教育人士呼吁:
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正德实验小学设计室内操,课间十分钟由此变得丰富多彩。
■文/图:本报记者 邹茹玉
近期,全国各地中小学的“课间十分钟圈养”现象备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杨扬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归还课间十分钟给孩子,反对以安全为名将学生课间活动过度限制。
我市“课间圈养”的情况如何?课间活动对孩子身心健康有何积极影响?学校又有何顾虑?教育人士认为,高效利用课间十分钟是学校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方式,学校应确保学生拥有充足的课间放松和运动时间。
现象观察:
活动空间与游戏项目受限
“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道声‘谢谢老师’后,冲在最前面的总是那几个活泼的同学。”“80后”市民余女士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课间十分钟,眼中闪过一丝怀念。丢沙包、跳花绳,是她们那时的最爱。
然而,如今这样自由欢快的课间时光在我市部分校园已难觅踪影。记者走访发现,限制活动空间、内容,以及教师拖堂等现象并不鲜见。
唐先生的女儿正读小学六年级,他发现女儿的课间活动空间和项目大不如前,大声喧哗、跑动被禁止,活动范围有时甚至被限制在本楼层。
问题分析:课间时长与
安全考量导致“课间圈养”
“课间圈养”问题一直受教育工作者关注,也有家长对此表示担忧。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不得对学生课间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尽管政策有所规定、呼声不断,但实际操作中,学校和老师仍面临困境。
一位小学校长坦言:“我们当然希望孩子们课间能自由玩耍,但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学生年纪小,容易发生意外。”
一位市直小学的老师也告诉记者,课间时间短,且教室多在二楼以上,孩子们一般只能在课间安排上厕所、喝水等活动,但学校会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远眺放松。
本地实践:增设大课间,
让孩子快乐运动
为让孩子们享受快乐的课间生活,我市多所中小学各出奇招,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课间活动。
市一中举办了快乐课间操比赛,学生们在欢快的音乐中舞动青春;市四小则设计了一整套体操和跳步活动,让大课间充满趣味;源城区中英文学校则提供各种器材,鼓励孩子们课间进行下棋、跳绳等活动,并安排执勤老师巡逻提醒,确保安全。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隆师学院院长杜伟祥认为,课间十分钟对保证学生体育运动、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他建议中小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课间操,如将体操与舞蹈相结合,让孩子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对于场地有限的学校,他建议利用两个大课间分批开展活动,以提高课间活动的有效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