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理工学校
锻造工匠人才 启航精彩人生
■河源理工学校与中国烹饪协会世厨联青年厨师委员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河源理工学校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成果展
■学校工业机器人和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实训室
河源理工学校2022年招生计划表
■河源理工学校校园环境优美
核心提示
办学13年共培养3.5万名毕业生,其中70%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办学第二年(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0年后(2020年)立项创建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获得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信息化科研重点实验单位等一系列荣誉……13年来,河源理工学校积极探索山区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为河源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示范和样本。
学校坚持高质量发展,对地区职业学校办学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建立适合山区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成为综合改革创新的示范;成立“三位一体”职教集团,推动校企联合办学、共建实训基地,成为产教融合的示范;形成“招生旺、就业畅”良好格局,成为办学质量提升的示范;打通“初级中学、中职学校、高职高专”升学通道,成为人才持续发展的示范。
学校名片
河源理工学校位于市区东环路东江教育城,校内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共有在校生10023人,教职工413人。其中专任教师348人,“双师型”教师265人,研究生63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41人。
学校设有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艺术教育、财经旅游、商务管理、信息技术、高职部等8个教学部共19个专业。其中,国家示范性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建有10个专业实训基地,109个专业实训室。
学校秉承“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办学理念,以“人品佳、就好业、上大学”为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成功打基础,助力学生习得一技之长,习得安身立命的本领,为学生成就精彩人生打通中高职衔接的通道,致力于打造社会认可、企业满意、家长放心、师生奋进的品牌学校。
学校以“六精工程”(管理团队精炼、教师业务精干、学生德技精修、课堂教学精彩、后勤管理精细、校园文化精雅) 为抓手,促进内部治理精细化;落实“两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四加强”(加强团队、加强管理、加强研究、加强评价)、“五有”(有方案、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反馈)工作要求,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学校美誉度。
学校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长期面向毕业生及社会人员开展职业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年均培训量达5000人次以上,形成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举、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办学格局。
让人才多元化发展
搭好“立交桥”
2018年,广东省推出一系列高考改革新举措,其中明确提出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试点工作,主要安排应用性强、职业特色明显的专业进行试点招生,打通职业教育“中职升本科”成长通道。随后,在市教育局的统筹下,各中职学校精准发力,用心打造高职高考班,办学定位从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
河源理工学校以“上大学”作为具体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开通“3+证书”高职高考、自主对口招生、高职专业学院、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衔接等多种提升学历的平台,努力让更多中职学生升学深造。近3年,学校已有2056名学子实现了大学梦。
目前,河源理工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学生在理工学校学习3年、高职院校学习2年,毕业后取得教育部门统一颁发的全日制专科毕业证书。
近3年,河源理工组织600多名学生参加“3+证书”高职高考,上线率均达100%。2022年,学校升学人数895人,占毕业生人数的36%。
锻造职教“工匠摇篮”
打好“组合拳”
走在产业前沿的职业教育,校长、老师、学生也要与时俱进。为锻造“工匠摇篮” ,学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抓管理,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完善内部治理,加强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自身的办学内涵与品位。
如何打好“组合拳”?对教职工而言,需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技能和水平,让课堂更精彩,让管理更精细;对于学生而言,要勤学苦练,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少玩手机,多练实操,学会加工更精准,拆装更熟练,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占据自己的一席高地。
此外,学校一直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做到“无课不思政,无人不思政”,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实行“上联下动、点面结合”,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相关部门具体实施、师生共同参与的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格局。
未来,河源理工将继续打好“组合拳”,让全体师生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之中,学会热爱祖国,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成为河源理工学校的品质担当、就业担当、升学担当。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画好“同心圆”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校企融通过程中存在的合作能力不强、合作层次不深、合作渠道不畅等问题,学校紧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双元三段、分类定制、校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双元”为学校与企业;“三段”则直指学生培养的三个阶段,经历“职校人—企业人—职业人”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校先后开展“校内技能递进培养,校外对接顶岗提升”(数控技术应用)、“行业牵头、多家企业共建专班”(汽车运用与维修)、“五双四化”(电子商务)、“行动导向、项目驱动、订单培养”(电子技术应用)、“两园三阶段”(学前教育)、“441学徒制”(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并先后成立“精电班”“航嘉班”“铭镭班”“木林森班”“海信班”“中兴班“等20多个订单班,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据介绍,学校先后与西可、铭镭、航嘉、华胜、希尔顿等企业共建专业实训基地10个,校外实习基地30个,校内工厂3家、共同开展双精准建设专业2个,共同推进“1+X”考试制度试点15个专业共11种证书,企业兼职教师达50多人,推出“三二分段一体化师徒制模式”,让企业导师参与到学生中职和高职阶段成长的全过程,真正提高学生在企业的留用率。
此外,学校还与“菜鸟驿站”签订实训基地共建协议,后者为该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开展电商专项技能培训及业务课程设计,并进驻到校园内,组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站工作,参加专项实践。据统计,参加专项实践的学生中最终成功获得物流管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占比达到了98%。
学校不断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开展共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共同参与职教办学、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等校企合作模式,充分体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集产、学、研功能于一体,使职业教育办学方向随产业发展而“动”、顺应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争创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
——专访河源理工学校校长李雄伟
从普通高中校长履新职校校长,李雄伟内心既忐忑又紧张。幸运的是,他赴任河源理工学校之际,正是国家和社会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之时,随着新《职业教育法》的正式实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到任后,李雄伟连续几个月深入课堂、实训场室,与师生进行座谈交流,征集并解决了学校“急难愁盼”的问题263个,解决了困扰师生已久的生活热水供应不足、实训耗材供应不够、岗位聘任不及时等难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学校美誉度”的努力方向,引导师生共同打造暖心、活力、进取、幸福理工。
在外树形象方面,李雄伟认为,河源理工学校作为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理应承担“改变民众对职校的认知”这一重任。据了解,该校主要通过“形象展示”和“成效展示”两大模块来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在“形象展示”模块,该校确立“人品佳、就好业、上大学”为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投入3544万元扩建校舍,自去年以来,扩招1540人,有效缓解我市初中毕业生过早流入社会状况;通过美化校园环境,提升师生素养,以“社会考场”为契机(每年有4万多人次在理工考试),积极参与创文等社会实践,向社会展示了河源理工学校承担社会责任的美好形象。2021年该校在此前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的基础上,再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殊荣,校党委也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在“成效展示”模块,该校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3年来,该校与市内(主要市高新区)3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点对点为西可、雅达等企业输送2000多名专业人才,与航嘉等企业合作设立学徒岗位,有效实现工学结合;以多种形式办学,在我市率先建设校园内实训基地,学生就业率达99.9%,实现了学生低进高出,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形成了“招生旺、就业畅”的良好局面,树立了职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内强素质方面,经过摸索,李雄伟提出了“六精工程”管理模式,即管理团队精炼、教师业务精干、学生德技精修、课堂教学精彩、后勤管理精细,校园文化精雅。据了解,该校以“六精工程”为抓手,促进学校内部治理精细化,不仅加强了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同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整体教学效果提高,师生参加各类省、市技能竞赛屡创佳绩,仅2021年该校学生参加省中职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6项,三等奖16项;参加市中职技能大赛,共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7项。另外2021年潘楚加老师获评南粤优秀教师,魏美伊老师获评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
“职校的学生是上进的,学生的前途是光明的,职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李雄伟感慨道。在“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指引下,河源理工学校已逐步成为粤东西北地区中职教育品牌,正朝着创建“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的目标努力奋进。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淑君 通讯员 邱泽浩
■制表: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