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往来时应拧紧“安全阀”
怎样拧紧个人信息的“安全阀”,保护资金往来安全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金融科技部主任何阳呼吁大家在资金往来时高度警醒,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才能做好反欺诈。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典型案例,2021年,诈骗分子冒充公安机关办案人员称L女士涉嫌洗钱案件,要求其前往A银行开通一张新的借记卡,再将其他账户中的资金转入其中。诈骗分子又通过了A银行人脸识别系统认证并重设手机银行的登录密码,将账户中近43万元全部转走。L女士认为A银行人脸识别系统存在安全隐患,要求A银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人脸识别技术准确性不断提升,很多地方都在用,但诈骗分子的‘技术’也在不断升级,那我们应对的技术当然也需要升级”,何阳分析上述案例称,科技公司、银行机构在人脸识别上需要进行更多的交叉验证,尤其是在大额支付时,还应包括声纹、指纹等,而不仅仅只是通过人脸识别一步就完成支付。
但他也强调,虽然诈骗分子升级“技术”手段后给案例中的当事人带来了一些迷惑效应,但当事人还是有不少机会可以避免损失,当事人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还是没有具备足够意识。
何阳提醒称,对于资金的往来,我们必须树立高度警醒意识,只有我们自己为自己负责,才能真正做好反欺诈,真正做好我们的个人信息保护。
事实上,为进一步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作为制度保障,针对信息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在逐步加大。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
在何阳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对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体系的奠基性建设,“以此为起点,相信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建设、立法体系以及地方管理的配套上,都会逐步建立起来,从这个角度,我们能看到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保护体系里一个非常核心的内容。”(来源:中国经济网)